下载中心
首页>下载中心>Newsletter

Newsletter第123期:大互联时代如何做公益?

2017-5-24

四海一家 相互依存 平等对待 彼此支撑 沟通分享 合作共赢

编者按

12月8日-9日,由友成基金会等15家非公募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主题是“大互联时代下公益精神和创新探索”。

近年来,互联网让公益项目的传播变得快速高效,让公益资金的筹集变得简单便捷,让公益组织的执行变得透明公开。但是,仅仅利用互联网平台作为推广募捐的渠道,并不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模式创新。

本次论坛中隆重推介的带有答谢机制的公众小额定额募捐平台——“路人甲”,其模式创新之处就在于,从诞生理念到产品设计都是紧密围绕其核心用户——“捐助人”的感受来展开的。

不旁观、不土豪、有反馈、有答谢,“路人甲”的这些核心理念鲜明的映射出,在大互联时代背景下,新技术与社会议题结合碰撞后,给现代公益事业带来的全新机遇。

“路人甲”这种全新模式降低了公益的参与门槛、拉近了普通人与公益的距离,加强了捐赠人与项目的参与互动,也为企业提供了践行社会责任的便捷之门。可以想象,未来以“路人甲”为代表的社会创新型企业或将会更多涌现。

在明朗的冬日里,第六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开启了两日的议程。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议题就是“大互联时代下公益精神和创新探索”,所以和往届不同的是,本次论坛的参会人员中除了资深公益行业领袖,同时也吸引了许多互联网行业新贵。

不久前在乌镇举行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更多传统行业大佬的参与表明了在面临这一轮前所未有的移动互联网大潮前,各行各业都无法回避,或许是被进化,或许是被颠覆,或许是被重塑。公益行业也不例外。

近年来,互联网让公益项目的传播变得快速高效,让公益资金的筹集变得简单便捷,让公益组织的执行变得透明公开。但是仅仅利用互联网平台作为推广募捐的渠道,并不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模式创新。

本次论坛中隆重推介的带有答谢机制的公众小额定额募捐平台——“路人甲”,正是公益行业基于移动互联网进行的模式探索的力作。作为本届论坛的轮值主席之一,友成基金会,对此项目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路人甲”作为一个带有答谢机制的公众小额定额募捐平台,他的模式创新之处就在于,从诞生理念到产品设计都是紧密围绕其核心用户——“捐助人”的感受来展开的。这从“路人甲”的四个主张就可以看出:不旁观,不土豪,有反馈,有答谢。

不旁观,顾名思义,那就是不做匆匆而过的路人,而是每个人都伸出手,在别人的生命中留下一点点色彩,成为一个有些许镜头的路人甲,这也是此平台名称的由来;

不土豪,10元定额小额的捐助,更体现了互联网公平、平等的精神,也正是以往国人捐助频率最高的金额;

有反馈,图文并茂的纪念卡,让捐助人和捐助的项目发生了更密切的联系,更加感性的方式回馈了捐助人的爱心,也让捐助人可以持续长久的得到被捐助项目的音讯;

有答谢,“路人甲”中最创新的地方——“惠捐模式”,那就是捐助人在捐助10元后,可以在平台里兑换一张优惠券,而这些由爱心商家提供的优惠券,金额往往大于10元,并且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买、食、住、行,真正意义上让捐助者的捐助行为和日常生活发生了联系,从而逐步实现“人人公益”的伟大理想。

【聚焦非公募基金会论坛·高端对话】

对话一:大互联时代非公募基金会的转型与发展

编者按

2014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的第一天下午,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梁春晓、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益云(公益互联网)首席战略官万涛四位嘉宾奉献了一场论点精妙的高端对话。对话由瑞森德总裁段德峰主持,以下为现场精彩观点归纳与节选。

梁春晓:公益行业的基础设施已被互联网改变。此时谈互联网与公益之间的结合,是恰逢其时。相信所有公益人都已经感受到整个互联网对公益行业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们要思考非公募基金会的深刻彻底的转型。互联网大幅度地降低了行善的成本。当互联网开始成为所有领域的基础设施的时候,我们面临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公益参与主体开始海量化,微小化。

窦瑞刚:公益行业的对象已被互联网改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谈论非公募基金会的转型和发展,首先还是要聚焦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即人和人连接的问题,人和人信任的问题。正如王平理事长说的,其实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内在驱动力就是分享和创造。而公益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分享和创造。我们如何能够把被连接起来的这数亿网友的公益精神聚集起来,推动这个社会的改变,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汤敏:公益行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新挑战。互联网时代,很可能是使贫富悬殊更为加剧的时代,因为贫困人群面对着 “数字鸿沟”。如果公益不进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很可能造成贫富悬殊的继续扩大。所以,公益越早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就越能够率先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带到贫困地区去,让贫困人口、弱势人群先受益,多受益。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公益进入互联网最核心的部分。而且,在互联网时代,公益很可能能够进入主流社会,解决重大问题。因为过去我们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互联网有可能解决得了。

万涛:上善若水。《道德经》中有一句,“上善若水”,大互联时代中汇流的信息也像水,有着天生要流动的本质。而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善意也是一种数据,也是信息流。它最终要汇聚成海洋,哪怕每个参与者也许都只是小水滴。在这样一个大融合的趋势下,整个网民群体范围参与度以及视野都变得开阔,他们将在互联网上寻找个人的精神诉求。公益机构的立足点不一定局限在解决社会问题,更应该是能否把社会问题更智慧地、更科技地、更有情感地呈现给公众,从而鼓励更多的人去参与。

【聚焦非公募基金会论坛·高端对话】

对话二:家族财富的传承之道

编者按

2014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的第一天,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和赠与亚洲理事曾宪章三位特邀嘉宾围绕“家族财富的传承之道”主题,为中国家族财富的传承献策献计。

徐永光:财富继承结合精神传承,延展家族财富价值和贡献。慈善公益行业的去中介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如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6年,进入到第一代创富者和第二代交接棒的时期,也是财富传承的重要阶段。接棒的这批年轻人,他们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他们更懂得如何合理安排财富。如果将这些财富用于公益慈善,他们也更清楚怎么利用更有效。家族基金会是实现物质精神双传承的手段。在交接的过程中,除了对财富的传承外还有对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形成合力的慈善的传承。能够让中国的财富不要中断,以此推动社会道德向前发展。

曾宪章:建立健康的公益慈善生态系统,促进“富二代”转型“创二代”“善二代”。虽然我们的公益起步较晚较慢,但在一代和二代交接棒的过程中,如果能建立起一套健康的公益慈善生态系统,那么这将会对公益带来更系统、更持续、更快速的发展效能。对系统建立而言,家族财富传承和家族基金会处在很重要的位置。如何让“富二代”转变成“创二代”“善二代”,是一个很值得讨论值得思考的议题。

卢德之:以人为本,以共享为基准,合力探索家族基金会的未来。离开人的建设只谈互联网,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我觉得未来家族基金会的发展必须要和以下两点配套。一个是公益信托,或者叫慈善信托,这个产品的形成,对中国家族基金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二,影响力投资,特别是形成了巨额基金会资产以后,怎么才能既解决好社会问题,又能使得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已有的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本人积极参与的。特别是作为基金会未来的投资,既要解决社会问题,又要能够稳健的发展,还要有一定的利益获取能力。综合来看,社会影响力投资是最佳的选择。

返回上一页
信息公开| 下载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京ICP备16038099号-2

订阅我们的电子邮件与新闻把握最新行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