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苗青:“青椒计划”六年,我们总结了5条有效公益的经验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办好乡村教育,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的成长,一定会带来学生的改变,这也是乡村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

六年前,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指导下,友成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起“青椒计划”(全称是“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对每一年新入职的乡村青年教师(重点是特岗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线上陪伴式成长服务,同时助力每一位乡村青年教师的全人发展,探索出了一套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公益模式。

自2017年9月到2023年6月,“青椒计划”历经六届,累计培训了来自25个省级行政单位(含兵团)607个区县教育局的124385位乡村青年教师,使600万乡村孩童因此受益。

今年9月10日是第39个教师节,也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友成基金会副秘书长苗青接受采访,讲述了“青椒计划”背后的故事和项目成功经验。

苗青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01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文支持

 

马广志:我们注意到,第七届“青椒计划”开始报名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报名情况怎样?

苗青:“青椒计划”要求申报主体是各地教育主管单位,不接受教师个人或学校报名。我们是8月31日发的报名信息,到今天(9月4日)已经有18个区县报名了,项目正式启动是在10月份。

马广志:“青椒计划”项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乡村教师?

苗青:主要是乡村特岗教师。但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强师、优师、惠师等系列政策,特岗教师数量每年都在递减(全国招聘特岗教师最高点是每年10.8万名),所以“青椒计划”的服务对象也有所变化,就是不只是特岗教师可以申请参加,新入职1年~3年的教师也可以报名。

还有一种情况是,“青椒计划”有很多定向资助,比如,捐赠方要求县域全覆盖,我们就开放一些名额,那就不只是特岗教师参加了。

马广志:这种定向资助区县的比例,与教育局主动报名参加的,是怎样一个比例?

苗青:定向资助的捐赠方主要是央企国企或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这部分区县比例很小,只有千分之一左右。去年我们服务了12000多所学校,定向资助的只有20个左右的区县。

从去年开始,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正式发文号召全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将“青椒计划”纳入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这是一个政策倡导成功的标志,这也是国家在为青年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提供很大的政策支持。对“青椒计划”而言,这是作为公益项目一个最高的褒奖。

马广志:与没发文之前相比,这个报名的比例增加了多少?

苗青:增加了一倍多。原来每年培训1万名老师,现在则能达到3万左右。

马广志:抛开“红头文件”因素,各地教育部门为什么愿意跟“青椒计划”合作?

苗青:首先,特岗教师不属于在编教师,所以各地教委的投入资金很有限,除个别区县会对新入职特岗的老师进行培训,其他大部分区县的新入职教师没有培训就直接上岗了。“青椒计划”能够帮助各地教委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培训是系统的,是连续的。

其次,实际上,很多地方的教委在加入“青椒计划”之初,是不太积极的,但一旦培训一段时间后,他们看到了学员的进步,尤其是有的老师还成为优秀学员。这些地方就开始变得特别积极,并且很认真的支持配合项目的开展。江西景德镇市乐平市和海南省澄迈县就属于这种情况。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教委看到了“青椒计划”的成果,也就是青年教师通过培训,教学的理念和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马广志:为什么“青椒计划”能拿到教育部的“红头文件”?

苗青:“青椒计划”是在2017年,汤敏老师作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在做了一系列调研之后提出的。刚开始,教育部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我们开展公益项目,但后来关注到各地教委的反馈特别好,接受培训的特岗教师变化也很大,从去年才开始下发“红头文件”,前后一共考察了我们5年。

马广志:地方教委对项目有配套资金支持吗?

苗青:没有直接的配套资金。但有的地方教委会支持入选百优的青年教师参与项目的集中培训。比如我们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举办的“青椒计划百优教师暑期研修班”,有的地方教委就会承担入选教师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02

 

“互联网、社群化学习和集合影响力”三大特点

 

马广志:“青椒计划”课程内容6年来有没有迭代升级?

苗青: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课程迭代。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是项目的学术合作单位,开始更多关注通识类课程和专题讲座,这些内容的理论性和权威性对于青年教师拓宽视野和提升思维很有帮助。但对他们如何站好讲台讲好课却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从第一年第二学期开始,项目就开始有了学科教学指导课程,并且从第二届青椒开始做个更加优化的调整,从第一周的课程就开始安排了此类课程,且包含了小学和初中各个学科,满足了刚入职青年教师的教学需求,大幅提升了他们教学能力。

其次是互动升级。“青椒计划”的一个与其他大规模培训最大的不同是直播,有很好的互动性,老师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但考虑到每场直播都有上万名老师在线,只有两三个老师能与专家对话,所以目前我们在调整,将课程变成录播,然后把听课的反馈作为一项作业,再通过不同的形式完成互动。这样的互动更加有质量,而且有利于老师们选择灵活的时间高效参与培训。

再次是激励机制的迭代。青椒计划项目实行积分制,参加直播、作业反馈,以及一些日常活动,都会有相应的积分。积分结果直接关系到能否成为百优学员,所以老师们非常在意,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效地学习,并且把学习到的知识内化到教学工作中,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又可以不断地传递给学生,推动当地的教育教学水平。另外,我们在每个月、每个学期、每个学年都会评出优秀区县和优秀学员,也号召区县教育部门将青椒计划的积分纳入区县继续教育学分,每年组织全国百优学员在北京师范大学参与研学活动。

总之,项目课程会根据老师们切实的深层次需求进行优化,同时变革激励方式,更好的与老师们互动,提升整个项目的效能。

马广志:“青椒计划”是一个互联网教育创新公益项目,这种不断满足教师需求本身就是创新的表现。那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苗青:从外部看,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各地教委支持力度,决定项目的成效。我们发现,对“青椒计划”认可度高,并且专门对青椒学员进行动员管理,同时经常与这些学员互动的区县,效果非常地好。非常典型的是贵州省贞丰县,管理员是当地教师进修学校主任,他每个月会组织40余名青椒教师面对面交流学习,还会进行提问,这种对项目深度的参与和管理特别重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成效。2017年开始,青椒计划开始实施,由原来的几个省发文推动,到现在已经有59%的区县,把参加青椒计划纳入了继续教育学分。这是非常令我们欣慰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是不是自愿地主动地参加项目。如果是被动的,那即使是参加项目,也是在混。

项目组内部面临的挑战也很大。首先,项目组一共4个人,要完成几万名教师每天的直播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此,我们培养了一个有上百名青椒教师的“天之骄子助教团”,协助我们从教师的申请到作业的批改,从活动的组织到积分的记录等一系列工作,不但为项目增添了一股强大的志愿服务力量,也为助教团成员们提供了“助人自助”的渠道,从而培养一批有自信的优秀管理者,也为区县教育局培养、发掘有潜力的青年教师骨干力量。

其次,筹款也是我们一直存在的巨大挑战,在很多人认知里,“青椒计划”是一个政府项目,所以在动员企业捐赠时,我们的解释沟通成本非常高,所以筹款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还有,传播上也面临一定的压力。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华为公司,每年联手做了很多传播活动,今年德勤成为了联合传播伙伴,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伙伴,对案例和故事的多个维度、多个视角进行更多的挖掘和传播,需要更多的资金、技术、专家、创意公司的支持。

马广志:你认为青椒计划与其他教师培训项目有哪些不同?

苗青:汤敏老师对此曾有过精彩阐述和总结,他认为,青椒计划有不同于其他教师培训的三大特点:互联网、社群化学习和集合影响力。运用互联网采取每晚直播授课的模式,1秒钟生成回放,让乡村地区的年轻老师们不耽误正常教学,随时随地都能自我提升和成长。组建的全国性教师成长社群,打破了地域限制和时空壁垒,随时随地线上互动交流。“青椒计划”是由友成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等联合国内30余家公益组织、学术机构、爱心企业发起的,体现了“集合影响力”的理念。

 

03

 

做好“青椒计划”的5条经验

 

马广志:据您观察,七年来我国乡村教育公益生态有哪些变化?

苗青:首先,乡村教育方面的公益项目越来越多。其次,乡村教育公益项目的的关注点更多的开始关注到人的发展,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而不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资。或者说是开始转向如何做有效公益,做可持续的有效公益。第三,项目内容上也有很大的突破,比如现在有艺术、航空科普、编程等各类型的项目。第四,项目的形式上也有拓展。原来关注更多的是学校内部,现在则外延到了家校互动,以及留守儿童成长需求等各方面,涉及更多的社会情感发展,这是很好的趋势。第五,那些人云亦云的项目会被淘汰,而创新性地面向未来的,且能与数字化相结合的项目会有很好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能够规模化地解决社会问题。

友成基金会一直认为,人的发展是最大的公益。“青椒计划”通过培训教师触达跟乡村教育相关的所有方面,通过教师影响学生,进而影响整个学校和乡村教育生态。

 

马广志:“青椒计划”发起时,还在脱贫攻坚阶段,现已经进入全面乡村振兴了。“青椒计划”是否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

苗青:是的。“青椒计划”肯定也要转型升级,更契合乡村振兴的需要,除了继续围绕乡村青年教师发力,也在试着拓展整个县域的发展,这就需要引入一些新的创新项目,比如跟乡村医疗如何结合,跟乡村人才发展怎么结合,跟非遗怎么结合,等等。也就是说,要形成一个县域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这其实是“乡村教育+”的概念,在一个区县里,以教育为核心,整合加上其他领域的内容。

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比如在与湖北咸宁市春雨乡村教育基金会合作,除了常规的培训课程外,还从信息技术、心理、跨学科融合等角度设计培训内容,全力支持和帮助咸宁地区提升教育质量,全方位推动咸宁地区教育的发展。利用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在甘肃10个县市落地项目,为整个县域一套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模式,提升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信息化水平。

马广志:“青椒计划”已成为基金会的一个品牌公益项目,在社会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

苗青:首先,就是“集合影响力”的理念,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各自拿出长板,聚焦解决一个社会问题。

其次,就是要创新性地不断满足教师的深层次需求,为他们带来成长价值,让他们因为项目而发生变化。

第三,“青椒计划”最大的特点是普惠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某个地区培养拔尖教师,而是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更好地适应乡村教育工作,同时坚定他们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当然,在培训过程中,确实会涌现一批优秀的教师,但目的绝不是为了拔尖,而是为了普惠。未来精英培训会纳入另外一个版块,这些优秀教师会成为种子教师,成为助教,进入到管理团队,支持他们到不同机构拓宽视野,甚至出国。

第四,跟北师大和华为的合作。北师大是被誉为师范大学中的最高学府,华为则是中国最具研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科技巨头。这两个合作伙伴是“青椒计划”最坚实的核心,不但让项目有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也是支持这个项目能够可持续地发展的基础。

最后,就是做公益项目,一定要有意识地推动政府政策的介入。这对于增加项目的影响力,扩大项目的规模,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以及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使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项目中来,都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作用。

马广志:在“青椒计划”执行过程中,对您个人有什么影响?

苗青:我到基金会工作之前,就是一名老师,当时最关注的就是成绩和升学率。直到2011年的5月,我看到了一句影响我至今的话,那就是:人的发展是最大的公益。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参与了一个又一个的推动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行动和项目,这些行动都与教育有关,都与乡村的教师有关。

近些年,我乘坐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到各地走访了100多位乡村教师。这些接受过“青椒计划”培训的老师,总会拉着我们的手,讲述项目给他们人生带来的改变,热泪盈眶。那一刻,我更加地认识到,只有关注到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项目,才是有生命力的。

当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从理念到行动都发生改变的时候,就会推动当地教育生态的变化,乡村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

马广志:最后,请您对乡村教师表达一下祝福。

苗青:非常感谢乡村地区的青年教师们,能够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中国的乡村教育事业,你们是伟大的。我希望你们不但自己要成为有影响力的人,同时也要将这种价值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乡村学生。青椒有为,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