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2日,东西部协作摄影采访团来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深入调研了东西部协作河池环江现代林业产业园、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和大才乡新坡村项目。
毛南山乡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全县有毛南族6.45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约70%。环江县林地面积508.88万亩,排全区第三位,河池市第一位,森林覆盖率78.65%。商品林(杉、松、桉)总面积共230.25万亩,总蓄积量1205.67万立方米。2020年5月,环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河池环江林业产业园(城西园)鸟瞰图
目前,林业产业园(城西园)拥有60多名工人参与生产。园区致力于将本地资源加工为高品质产品,并拓展市场份额。林业产业园(城西园)有多个厂商在从事袍木加工产业,入园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成功将袍木废料变废为宝,该园区的产业工人也因此获得了技术奖励。
与此同时,剩余的薄木片可以用于制作压护板和商务板等产品,这些压护板和商务板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林业产业园(城西园)在促进木材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通过技术升级和加工创新,寻求木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994年,中国科学院开始派员帮扶环江。29年来,中科院始终把科研和产业相结合,组织建设了“科研机构+公司+基地+产业”的易地科技帮扶示范区,将以往种植玉米靠天吃饭的方式,转变为种草养牛、种植附加值较高经济作物的新型产业结构。累计为环江乃至河池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2亿余元。
摄影采访团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站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九万大山坡麓地带,为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系统。采用“一站四点布局”,由综合试验示范区(木连)、生态修复示范区(古周)、特色产业培育示范区(下塘)和顶极群落试验区(木论)组成。环江站现有固定科研人员39人(研究员14人)。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学生们正在分装树芯样品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工程师林海飞和摄影团介绍,在研究站进行的实验中,利用仪器设备探头埋在土壤下,实时测量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土壤湿度等指标。此外,还通过收集雨水,观测雨水在不同深度的渗漏量和带走的养分含量。研究人员还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元素进行观测,以了解水资源对土壤养分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研究站的实验区域,设有养分长期观测实验。通过不同施肥量、不同作物种植方式等实验,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生物生长情况,评估土壤的保持能力,并不断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的方法和策略。
此外,研究站还推广了收集路面和半坡水的方法,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在干旱时期用于灌溉。在研究站进行的实验中,发现当地存在缺水的情况,为了充分利用和收集水资源,研究站决定利用径流水池等设施将这部分水收集起来并进行储存。
其中,径流水池主要用于收集径流水,以便后续利用。径流水的观测是利用柏油路等区域无法渗漏的土壤来收集,并在降雨停止后利用这一部分水资源用于灌溉等用途。这样的措施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研究站还注重与其他机构的合作。目前,研究站正考虑对速度流失进行修改和修订,并将蓄水措施推广到更多的地区,以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此外,石漠化和澳洲坚果等也是研究站重点关注的领域。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工作对于石漠化和生态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努力将进一步推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随后,摄影团一行来到大才乡新坡村。环江南大门桑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朝东介绍了他们的合作模式和业务情况。2023年,示范村建设计划总投资459.44万,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296.44万。
大才乡新坡村桑蚕产业园航拍图
该产业园注重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以双赢的方式促进发展。他们承诺每年向农户购买30万斤蚕茧,以保证他们的收入稳定。同时,他们还通过二次返还的方式奖励农户,将一部分利润用于发展产业的质量提升,如通过购买有机肥料和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户提高养蚕质量和产量。
广西环江南大门桑蚕专业合作社社员喜获黄金蚕茧丰收
负责人韦朝东在介绍时特别强调了有机农业的重要性,通过使用有机肥料保证蚕的饲养环境,使得产出的桑蚕产品具有更好的品质和口感,该做法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桑蚕“产业链”。
桑蚕产业园工作人员在农田中进行桑园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培训
桑蚕产业园的合作模式以及对质量的执着追求,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并为农户带来更多的福利和收益。
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天津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