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理事长带队赴雷山调研,开启友成社会创新乡村振兴项目全面升级

2007年友成基金会成立之初就将“探索社会创新之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更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自己的使命。提出了精神与物质扶贫并举,“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公益”的理念。2008年,友成基金会发起了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也是首家用社会创新的方式将城市中的人力资源引入到乡村去,助力扶贫工作发展的基金会。成立17年来,友成基金会不忘初心,陆续发起的青椒计划、香橙妈妈、小鹰计划、猎鹰计划、乡恋计划等公益项目都是聚焦于乡村振兴中人的全面发展,从来没有改变过。

友成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王平女士,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张静女士在雷山县调研

2024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第四年,友成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王平提出:“乡村振兴就是重大的社会创新,在解决乡村振兴等诸多社会问题方面,以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责任重大,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王平理事长于6月带领基金会秘书长团队赴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走访考察,开启友成基金会社会创新战略升级后的首次调研活动。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总干事吴忠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老师、友成研究院执行院长汪亦兵先生、商道纵横北京公司总经理彭纪来先生参与调研。

 

01 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综合发展项目:

整合东部资源助力妇女就业与社区发展

 

王平理事长和调研团队在谷雅发制品帮扶车间合影

友成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王平女士,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总干事吴忠先生

参观发制品就业帮扶车间

带动当地社区女性就业

调研团首先来到龙头街道易地搬迁安置社区。2018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1.8万余名群众搬迁至龙头街道,住进了新房。“安居”问题解决了,“乐业”问题该怎么办?友成基金会从青岛引入发制品企业,动员雷山县政府提供房租、招聘、装修等配套资源,友成提供就业培训。在“企业+政府+社会组织”联动的项目模式下,成功的开办了社区发制品车间,解决了130余名易地搬迁的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每月平均增收3500元以上。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保障她们“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02 “香橙妈妈”乡村女性经济赋能项目:

专注乡村妇女的全面发展

 

友成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王平女士了解非遗特色设计与产品开发情况

 

调研团一行来到了“香橙妈妈”项目受益人侯昌菊的非遗就业帮扶车间。侯昌菊是雷山县猫鼻岭村曾经的贫困户,为了孩子不成为留守儿童从福建打工返乡回家。连续3次参加友成基金会“香橙妈妈”项目,先后系统学习了电商运营、财务管理、女性领导力、市场推广、非遗产品打造、数字化应用、家庭教育等多项培训内容。

 

5年的时间从只有3个人的服装作坊,到现在已经成为100个人的工厂。从3到100,侯昌菊完成了一名普通的乡村妇女到女性创业者的完美蜕变,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还带动了100名乡村女性的就业。

 

友成基金会除了提供技能培训外,还在陪伴孵化过程中搭建了城市女性创业者、非遗设计师、设计高校志愿者、品牌联名、采购企业等多方资源的平台。香橙妈妈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创业技能培训+女性创业孵化指导+创业运营资源对接”的创新模式带领乡村妈妈完成一学年的创业学习,帮助她们建立成长和自立的认知意识,掌握在乡村创业的技术技能,从内生动力到外在能力全方位提升。

 

03 乡恋计划:

从返乡创业者到一名乡村社会企业家

 

佛山顺德东西部协作项目-西江镇脚尧村党群服务中心

 

王平理事长与余蓝夫妇在脚尧村茶工坊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老师与余蓝夫妇在脚尧村体验茶文化

 

雷山县脚尧一味三杯茶叶专业合作社-雷山银球茶(特级)

荣获第八届亚太茶茗大奖金奖

 

调研团队的第二站来到了西江镇脚尧村,实地走访了乡恋计划项目受益人杨胜明的茶叶合作社及研学基地。杨胜明也是“香橙妈妈”项目受益人余蓝的丈夫,在看到妻子的改变后,开始加入了友成基金会的大家庭。

 

“一味三杯”的茶叶加工厂门口立着一个展示牌,写着“立志做一家社会企业”。杨胜明的这个理想,来自于去重庆走访友成基金会的一名猎鹰彭茂琳老师。他说是友成基金会为他种下了这颗“社会企业家精神”的种子。他返乡建立了脚尧村“一味三杯”银球茶品牌,结合当地的茶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茶旅文化产业,希望让更多的人走进脚尧村,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把脚尧精神与茶文化带向世界各地。杨胜明不仅带动村里数十名茶农增收,还每年拿出合作社利润的5%关爱村里留守老人及困境儿童,助力乡村建设。

 

04 美好乡见:

打破传统想象力的乡村发展创新线路

 

龙塘村精品民宿

 

调研活动的最后一站是“美好乡见”项目的示范点龙塘村。“美好乡见”项目是友成基金会发起的以乡村旅游为主产业的整村综合发展项目,旨在从文旅产业带动、组织人才赋能以及文化社区活化三大板块综合发展,探索以传承村庄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为前提,以扶植和发展集体经济、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模式。

龙塘村茶农

 

龙塘村是一个古老的苗寨。多年前的贫困村如今已悄然换了模样。2018年底,“美好乡见”落地龙塘村,通过打造以“龙塘山房”精品民宿为核心的文旅产业为切入点,结合丰富独特的龙塘苗寨传统文化内容,帮助村集体通过旅游接待、农特产品销售等方式持续带动村庄经济发展。项目落地仅仅一年,“龙塘山房”已为龙塘村创造了20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

 

“美好乡见”项目作为乡村价值的发现者也带动了各类资源对龙塘村的支持,项目落地后,先后获得政府支持资金近1200万元,龙塘村也通过奖励资金及资源支持等政策持续改善村寨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开发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民居改建民宿、玫瑰花产业发展园,实现村寨的持续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05 成功的关键:

坚持人的发展是最大的公益理念,坚持社会创新发展之路

 

在对落地项目及项目受益人、地方政府等多个利益相关方深入走访调研之后,专家们为友成基金会的创新战略升级提出建议,并针对社会创新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角色和潜在挑战、如何将社会创新项目与战略升级相结合,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影响力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吴忠博士提出:安置社区的后续扶持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阶段的重要工作,这个议题在公益行业内受关注很少,但是非常有意义,可以继续研发实验。”

 

杨团老师指出:“我们社会组织,最终拉开历史长河上去看,其实重要的是发现人。无论我们今天看到的侯昌菊,还是杨胜明他们有自己的认知,都是非常值得去关注并支持培养的。友成现在这个典型的布局非常不错。”

 

王平理事长说:“友成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公益’。这个理念我们一直坚持了17年,所有的友成人已经将这一价值观内化,并融入到乡村振兴的项目中。这是友成的印记,也是这两天我们走访看到的友成项目成功的关键。我们的项目并没有以有形的东西作为衡量指标或者是为目标,而是发现并支持这些乡村的创新领袖,比如香橙妈妈的侯昌菊,乡恋计划的杨胜明,都是眼里有光的人,我们用生命和生命之间的那种互相的影响连接他们。不断发现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求,我们开始做催化,之后再做推动,引导他们做社会创新,然后撬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最终实现成功。我们不是政府因此不能兜底,我们也不是企业不能大规模投入,虽然我们的项目投入很小,但是撬动出来的影响力特别大,而且这个影响力是很持续的,不断发酵且具体长尾效应。这样以人为本的项目模式是可以复制的,通过这样的项目,探索社会创新,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更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第三方力量。”

 

06 友成模式:

通过研发、实验、倡导,打造社会创新乡村振兴项目的生态平台

 

友成团队与参访专家在龙塘村精品民宿开会研讨

 

乡村振兴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创新,为在社会创新方面有优势的社会组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王平理事长说:“社会组织的角色可以很敏感地发现问题,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以实验的方式做先行的实践,为政府和企业的介入起到先头兵的作用,这也是友成基金会项目的标签。‘美好乡见’项目就是一个乡村社区发展模式的实验室,我们目前正在研发和实验阶段。友成不是操作性基金会,当我们根据自己的定位找到了非我莫属,非做不可的议题后,我们要开始研发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做标准做模式,去帮助其他机构不走弯路,让那些类似的项目落地的时候能够产生新的公平、有效率和可持续。同时我们要与专家合作去做模式总结、做经验的提炼。找到成功的地方,也要找到不足的地方,不断升级模式。最后友成要去做输出做倡导。然后撬动社会各界的资源,友成去做输出者、培训者、推动者,这是符合友成定位的项目模式。”

 

社会创新一定是不同的,整合资源和搭建生态平台也是社会创新。当我们围绕人的发展,人的变化去做乡村振兴项目的研发和实验,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类资源的平台时,如果人的需求与平台中的某个资源发生了结合,那么这个结合点就是社会创新的一部分。在友成的模式当中,我们要站出来看这个大势需要什么?看最新的趋势是什么,最新的市场是什么?再看我们关注的这个议题需要什么,我们关注的人需要什么,以这些为出发点设计的项目模式就是最适合当地和合作伙伴的方法。

 

最后,王平理事长指出:“本次调研活动,为友成基金会扎根计划中的战略升级、项目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实践依据。看到受助人成为助人的创业者,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友成基金会的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