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播种季 川才育春苗
2024-2025学年(第八届)青椒计划四川会理公益行
在六华镇岔河小学的校园里,校长带领嘉宾们走过斑驳的教学楼,讲述着“小春城”里的教育坚守。这里有8位扎根深山的乡村教师,用爱与责任守护着6个年级136名孩子的成长与未来。青椒计划的到来,不仅带来了AI语文课的智慧课堂和温暖实用的爱心学习用品,更让心理健康课的阳光照进孩子的心灵。
马海阿惹老师的第一节AI语文课程
“啊,还能这样呀,这个好有趣呀!”六华镇岔河小学五年级的教室里,传来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惊叹。马海阿惹老师正带着他们走进一场跨越千年的“智慧对决”——《田忌赛马》的AI课堂。
青椒相伴教师努力生长
作为一名扎根大凉山的乡村教师和青椒计划的受益者,马海阿惹老师是无数乡村新教师中的一员,怀揣梦想却也曾迷茫。去年,她通过青椒计划的线上课程第一次接触到教育信息化工具,从最初对着教室白板的忐忑,到如今熟练运用AI课件设计互动环节,她的成长正是青椒计划赋能乡村教师的缩影。
如今,青椒计划的陪伴让她从青涩走向成熟。为了这节课,她提前打磨了数十遍教学设计,利用AI平台生成了赛马场景动画,结合彝族火把节中的“赛马”习俗,让课本里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
让学生更好的成为课堂主人
课堂上,平时有些害羞内向的彝族小姑娘阿依(化名)突然举手:“齐威王在第一次胜利后太骄傲了,所以他没想到田忌会改变策略,这也说明骄傲会让人大意。”鼓起勇气的大胆发言,让马海阿惹老师眼眶发热,当课堂氛围变好了,每个学生更加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AI系统还贴心地总结课文主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与学习。
扎根大山课堂,爱让教育更闪耀
“把AI带入课堂不容易,山里网络不稳,设备也有限。但青椒计划的培训让我学会了变通,孩子们眼里的光就是答案。”马海阿惹老师感慨地说。这堂AI语文课,让《田忌赛马》的智慧照进现实,更让山里的孩子真切感受到 “策略思维”的魅力,原来课本上的铅字也可以变成可触摸、可思考、可创造的“成长阶梯”。
这,其实正是青椒计划坚持“技术赋能教育公平”的意义—— 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点燃梦想的火种,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看见更广阔世界的勇气。
两场心灵深度对话:“我也可以被倾听”
此次活动中,我们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分别为岔河学校学生和会理市教师带来了心理健康分享活动。
凉山州心理学会副会长郑蕾为学生们带来一节《与情绪做好朋友》心理课。“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呀?”“如果你很生气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呀?”六年级教室里,随着郑蕾老师一个个问题的抛出,40多名孩子们渐渐敞开心扉。
“我想把烦恼写在气球上放飞~”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到情绪的多样性,更认识到“我感受到他那样做,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我那时候特别生气”“有时候不知道怎么说出我很伤心这几个字”情绪背后的不同意义,并自主探索出与情绪友好相处的方法。
那位身着红色上衣的彝族女孩小雯(化名)第一次在课堂上勇敢地说:“我觉得认识到我自己心里不同的感受让我更开心了。”这堂心理健康课,让孩子们在游戏与互动中学会表达情绪、释放压力,感受到被倾听的温暖。“情绪没有好坏,都是我们的好朋友。”郑蕾课后表示,这种轻量化的心理辅导模式通过“接纳情绪-了解情绪-管理情绪”的递进引导,助力留守儿童构建健康心理认知体系。
在教师心理健康讲座中,凉山州心理学会张华敏为会理市150名中小学特岗教师带来《教师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专题讲座。围绕心理健康工作的现实需要、教师常见心理问题、积极心态构建路径三个方面展开。针对乡村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更好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职业热情”等,张华敏老师进行了专业解答。
第八届青椒学员分享道:
“初到村小时,我因不会彝语无法与家长沟通,是青椒计划的‘家校沟通’小妙招陪我掌握沟通技巧~”
“当我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焦虑时,青椒计划的心理健康课程给了我专业支持。”
“以前觉得自己孤单地在山里教书,现在我知道,原来全国各地有这么多人和我一起努力!”
这是青椒计划项目第一次将心理健康知识带到大凉山,在这里我们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中获得心灵的滋养。青椒计划深知,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需要关注乡村教师的终身学习。
一场校园集市捐赠:让爱不再单向流动
下午的校园集市,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乐园”。1-2 年级的“抽盲盒”游戏中,孩子们用“说成语”“唱儿歌” 兑换积分,友成基金会副秘书长郑瑶、川人才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金芸帆俯下身来,认真倾听每个孩子的梦想;3-4年级的“诗歌闯关”里,川人才基金会副秘书长乔荣奇、成都师范学院合作发展处处长李清树、成都师范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牟成香带着孩子们开展有趣的“你来比划,我来猜”和“快乐拍拍拍”的小游戏;5-6年级的趣味运动场上,孩子们眼手默契配合,用心挑战着乒乓球折返跑技篮球运球挑战小游戏,紧张的汗水与胜利的喜悦,交织成最美的画面。
友成基金会副秘书长郑瑶表示,教育是改变乡村命运的钥匙,而教师是这把钥匙的守护者。我们希望通过青椒计划,让每一位乡村教师都能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
川人才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金芸帆讲到,此次捐赠不是简单的物资交接,而是通过趣味活动赋予孩子们参与感和成就感,让他们懂得努力的价值,让这份来自远方的关爱更加温暖人心。
会理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书记王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天伟对青椒计划长期以来对会理市教育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励更多社会力量关注乡村教育。
一场深入交流的座谈会:乡村教师成长中的蜕变与坚守
4月12日的座谈会上,33名乡村青年教师围坐一堂,分享着线上学习的收获:如何用AI技术让语文课更生动,怎样用游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青椒学员曾愿昌老师哽咽着分享,初到村小时,面对稚嫩的低年级学生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她常常夜里睡不着。是青椒计划的心理课程让她学会了调整自己,现在我能够更加从容面对每一处教学难题。
研讨会现场,青椒计划4年前通识课讲师吕亚英和第七届青椒会理优秀学员的到来,更是将青椒计划传承、榜样的力量具像化。因为热爱所以坚定,因为坚定所以选择,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在榜样的带动下,相信会理未来会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教师。助力会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点燃更多大凉山孩子的梦。
青椒计划项目负责人刘树静动情地说:“青椒计划不仅是培训,更是一场长达八年的陪伴。八年来,18万名乡村教师在这里找到职业自信,会理的263名教师,更是用行动证明,即使身处大山,也能让课堂焕发光芒。2024-2025学年,会理120位参与青椒计划的教师在线上课程中学习教学设计,在社群交流中分享育人故事,逐渐从‘新手上路’成长为课堂的‘掌舵者’。”
座谈会上无数感人的乡村教师成长故事和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让青椒计划更加坚定了“教育不是填补漏洞,而是点燃火种”的这一理念。
播种希望,照亮未来
--青椒计划与大凉山的教育之约
当城市的霓虹闪烁,大凉山的星空同样璀璨。青椒计划,这一始于2017年的公益项目,始终聚焦乡村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线上培训与线下陪伴,为近18万名乡村教师搭建起职业发展的桥梁。此次会理之行,是项目深耕四川的又一次发力——自2024年与川人才基金会合作以来,已助力全省6市8县572名新教师踏上成长之路,而会理作为连续4年深度参与青椒计划的县域,更承载着263名教师的蜕变故事。
青椒计划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公平的内涵——不是把城市模式照搬进山里,而是让乡村长出适合自己的教育生态。
当AI技术遇见非遗文化,当心理课程融入彝语童谣,当每一堂课都成为点燃梦想的火种,山里孩子的思维火花在合适的土壤里绽放,乡村教师也在赋能中找到职业自信。青椒计划让海拔1500米的村小教师也能实时获取北师大名师指导,让教育的公平之光照亮每一寸土地。
春苗已种,未来可期。
让我们共同见证,
属于大凉山孩子们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