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幕中的抵达
看见宣恩县与青椒计划的双向奔赴
宣恩县,这颗镶嵌在武陵山区的明珠,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人口占比66.4%)。这里,也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阵地。自2022年起,在宣恩县教育局的鼎力支持下,“青椒计划——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宣恩累计组织300多名新入职乡村教师参与这项为期一年的线上陪伴式成长项目。成效颇为显著:从第六届的初步探索,到第七届的稳步提升(优秀率42.72%),再到第八届(2024-2025学年)的硕果累累—100%结业,优秀率高达85%,更诞生了2名百优学员(满分学员),宣恩县也因此荣获“优秀区县”称号。青椒计划有效助力了宣恩新教师站稳讲台、提升教学能力。
倾听成长:交流中的星光与期盼
6月26日上午,活动在宣恩县教育局拉开序幕。一场真诚务实的座谈会,汇聚了友成基金会“青椒计划”项目组、传音控股代表、宣恩县教育局分管领导以及来自宣恩各校的10位第八届优秀青椒学员。座谈会由宣恩县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冯琼主持。
成长蜕变:从迷茫新手到教育 “追光者”
“第一次当班主任时,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和班级管理让我焦头烂额。” 宣恩县博雅实验学校的林宏媛回忆起入职初期的窘迫,“直到加入‘青椒计划’,在直播课学习中,学习到了班级管理的系列课程,我才学会用‘积分制’管理班级,现在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这种转变并非个例 —— 高罗镇中心小学的何长斌曾因体育器材匮乏陷入教学困境,“‘青椒计划’体育课程讲师叶海辉老师教我们用废弃轮胎制作障碍器材,去年校运会我们用米袋改造成‘袋鼠跳’道具,既节省经费又让学生玩得投入。” 从 “器材依赖” 到 “创意开发”,他的课堂从此充满笑声。
科学教师黄燕妮则用 “独行侠到追光者” 形容自己的变化。乡村科学资源匮乏曾让她束手无策,直到青椒计划中罗星凯教授的课程点醒了她:“用塑料瓶做水火箭实验,六个班的学生抢着参与,他们眼里的求知光让我明白,乡村课堂也能播撒科学种子。” 这种转变印证了“青椒计划”的核心价值 —— 让乡村教师从 “被动执行者” 成为 “主动创新者”。
课程赋能:精准滴灌的教育 “及时雨”
在学员们的分享中,青椒课程如同 “量体裁衣” 的赋能工具。地理教师张译丹的 “三维实践课堂”、物理教师魏倩的 “问题链式探究”,都源于课程中跨学科融合的启发。而最具共鸣的当属何长斌提到的 “体育器材开发课”:“以前觉得没器械就上不好课,现在带着学生用废旧材料做教具,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班主任专题课程则成为新手教师的 “急救包”。李家河镇民族初中的向嘉曾因家校沟通碰壁苦恼:“第一次跟家长反馈问题时太直白,差点引发矛盾。” “青椒计划”的沟通技巧课让她学会 “先肯定再建议”,如今家长群里的互动转变为更多的家校 “协作”。高罗镇初级中学的黄裕莹更将课程理念转化为班级管理实践:“让学生匿名写下‘想对老师说的话’,才发现他们渴望被信任。现在我放权让学生自管,班级纪律反而更好了。”
青椒AI课程成为学员突破教学瓶颈的 “金钥匙”。向嘉将 AI 辅助教学融入语文课堂:“用 AI 梳理课文重难点,生成分层问题链,备课效率提高一半。” 在教授古诗文时,她借助 AI 创设角色扮演情景,让学生 “穿越” 成诗人,课堂参与度从 30% 提升至 80%。
物理教师魏倩则将 AI 用于实验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能直观展示抽象物理概念,比如用 AI 模拟‘质量’单位的由来,学生不再死记硬背公式。” 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更让乡村学生接触到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正如魏倩所说:“‘青椒计划’让我们不用走出大山,也能拥抱教育前沿。”
“宣恩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乡村教育最蓬勃的生命力。” 友成基金会资源合作部副主任苗薇的发言中,感恩与期许交织。她首先向宣恩县教育局的持续支持致谢:“正是这份坚守,让“青椒计划”在宣恩培育出 300 余位教育骨干,其中4位百优学员如星火燎原,照亮苗乡课堂。”对于首次携手的传音控股,苗薇用 “双向奔赴” 形容这场公益之约:“传音对数字包容的追求与“青椒计划”的教育公平愿景高度契合。未来将与传音共同探索 “青椒模式” 的在地化创新,让乡村教师的成长动能持续释放。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乡村教育是实现公平的关键拼图。” 传音控股代表周艳萍在上午座谈会中分享传音公司的公益初心。作为全球新兴市场智能终端领军企业,传音将 “数字包容” 理念延伸至教育领域,当看到校园里的苗族特色校园社团活动以及青椒学员在教学岗位上不断做出的努力与尝试,更加坚定了传音公司用科技赋能教育公平发展的信心。正如周艳萍所言:“最高的山巅离不开最深的根脉。”她特别指出,“青椒计划”培育的优秀教师已成为乡村教育的火种——他们用AI重构古诗文课堂,以情景化教学架起城乡知识桥梁,这正是守护中国乡村教育根脉最生动的实践。
宣恩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志刚在总结中感慨:“‘青椒计划’精准回应了新教师‘教不好’的痛点。三年来,我们见证学员从‘青椒’蜕变为‘红椒’,300多名学员中,64人成长为优秀骨干,34人获评县级优秀,这正是‘授人以渔’的最好证明。”也印证了项目对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质量的不可替代价值。” 当表彰环节的掌声响起时,台上学员手中的证书不仅是荣誉,更是无数个深夜备课、反复磨课的成长见证 —— 这些扎根苗乡的 “青椒”,正用教育微光点亮乡村的未来。
苗岭欢歌:
特色体育运动会的欢声笑语
午后,细雨微蒙,一行人驱车抵达充满民族特色的宣恩县高罗镇中心小学。这所始建于1923年的学校,不仅是“青椒计划”的积极参与者(连续三年共13名学员,本届4名学员中有1名百优),更以其“每个孩子都重要”的办学理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传承而闻名。在校领导的陪同下,大家实地参观了高罗镇中心小学的校园环境,切身感受了学校的日常氛围和学生们的精神面貌。
走进课堂,一群身穿苗族传统服饰的孩子们正在用还没有练习很流利的苗语,在一位老教师的带领下诵读着《歌唱祖国》的歌词,一遍苗语,一遍汉语,这是民族融合和传统文化学习交融的真实写照,嘉宾们与孩子们齐聚一堂,共同感受着千载文化的魅力,“祖国”、“歌唱共产党”等词语的苗语发音,与普通话同音不同调,在场的所有人都在跟着讲台上的老师齐齐朗读着。这堂课是高罗镇中心小学数十个课后社团当中的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爱国教育主阵地之一。
随后,传音控股基于对乡村学校实际需求的关注向学校捐赠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体育用品,包括:毽球、球、板鞋、珍珠球、珍珠球抄球网、珍珠球防守板等特色体育器材。这批器材将直接用于支持高罗镇中心小学计划于明年举办的特色校园体育运动会,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活动形式,为孩子们体验传统体育文化、享受运动乐趣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由本届青椒学员、体育教师何长斌精心组织带领的特色体育体验课上。何老师和孩子们展示了如何开展巧妙地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精神相融合珍珠球传递: 模仿采珍珠劳动演变而来的项目,兼具趣味性与对抗性,学生们在奔跑、掩护、传递中体验协作与拼搏的乐趣。“这些孩子平时害羞,一玩起珍珠球就像变了个人” ,何老师望着笑得前仰后合的学生说道。
何老师将“青椒计划”中学到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中,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师生们全情投入,脸上洋溢着快乐与自信。这几日连绵雨水丝毫没有浇灭大家的热情,反而更添一份别样的生机。孩子们挥汗如雨的赛场,是“寓教于乐”的最佳诠释,生动展现了乡村教育的活力与师生昂扬的精神风貌。
扎根沃土:共筑乡村教育美好未来
此次宣恩公益行,不仅是一次温暖的探访,更是对“青椒计划”项目价值和传音深度合作意义的深刻诠释。
在宣恩,我们清晰地看到:“青椒计划”显著提升了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认同感,并通过学员辐射,将创新的教学方法(如AI融合、游戏化教学、情境创设)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带入乡村课堂。
青椒绽放,音为友你。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真切感受乡村教育的现状、教师的需求和项目的实际成效,为未来更精准、更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我们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让优质的教师成长资源和技术赋能手段,在宣恩这样的欠发达地区乡村“扎下根”、“结出果”,一起点亮武陵山区孩子们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