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孕育,有机新生:羊粪循环肥打造的生态葡萄庄园
十九年前,四川姑娘李小玉初到安徽太湖县,一串酸涩的葡萄成为她对这片土地的最初印象。2019年,朋友将540亩贫瘠沙地抵债给她。面对连杂草都难以生长的土地,李小玉却满怀决心:“我要种出曾在南京尝过的那种香甜葡萄,让更多人体验到这份‘舌尖上的快乐’”。
农业创业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原本以为像山上种树一样,栽下去浇浇水就能活,后来才明白葡萄种植要打枝、疏果、施肥,一步都不能省。”更大的困难在于人手——村中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中年女性。“她们年龄偏大,不好找工作,而我正需要人手,不如一起干!”于是,李小玉带着十多位大姐,用锄头和镰刀开荒整地,将沙地翻整成田,种下第一批葡萄苗,也种下了“带着姐妹们一起挣钱”的承诺。
葡萄挂果后,李小玉喜忧参半:果实虽甜,却“藏在深闺人未识”,只能低价卖给批发商;养殖的湖羊出栏,也仅能赚取微薄利润。“单一种植和养殖,路只会越走越窄。”她意识到传统农业必须转型——消费者不仅要吃得好,还要玩得好、体验好,必须走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道路。
2025年3月,友成基金会“乡村女性绿色赋能启航计划”为她提供了学习机会。课程中的“休闲农业规划”“用户体验设计”和“短视频运营”让她大开眼界。最打动她的是一句话:“我们卖的不是农产品,是快乐和记忆。”带着新思路,她迅速改造农庄:在葡萄长廊架起烤全羊炉,客人可现挑湖羊,于藤蔓之下等待美食;推出“我是小农夫”亲子活动,孩子们喂小羊、用羊粪制作有机肥、采摘葡萄,家长则兴奋地拍照发朋友圈;她通过抖音分享农庄日常——葡萄开花、小羊吃奶、烤羊滋滋冒油,粉丝从零增长到数千,订单也随之而来。更妙的是“循环农业”模式:羊粪发酵成有机肥,提升葡萄甜度;修剪的枝条打碎后喂羊,饲料成本降低一半。生态循环既绿色又节约。同年7月,项目组带领她和13名学员共同筹备“葡萄奇遇市集”,两小时内销售额突破2万元,获得太湖新闻和县妇联的报道关注。市集还成为“活教材”,县妇联在葡萄园成立了“网络直播行业第一届妇女联合会”,带动更多女性学习直播、销售农产品。“从前是单打独斗,如今是带着姐妹一起向前,这才是真正的‘赋能’。”
李小玉的梦想并未止步:她计划为沙地葡萄打造专属“身份证”,扩大农场规模她信心不减:“活动时老师说‘思路通了,路就宽了’,敢想敢干,有好项目支持,我们也能把‘土疙瘩’变成‘金疙瘩’,让乡村因我们而更具活力。”
她的故事正是“乡村女性绿色赋能”项目的生动诠释——以一二三产融合新思路激活本土资源,从绿色经济中寻找“新引擎”,一人创业、众人增收。
挑战与机遇:乡村女性绿色赋能项目中期解码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变为全球性议题,对农业的影响已从“偶发风险”演变为“常态化挑战”,迫切需要乡村产业带头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通过互助协作、产业融合等方式将气候危机转化为产业升级机遇,最终实现“ 韧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5年,在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友成基金会发起“乡村女性绿色赋能启航计划”。 项目通过绿色产业升级与休闲农业进阶式课程——区域女性互助小组培育链接本地资源网——区域带头人深度培育&休闲农业产品打造——市场推广与外部资源网络链接的模式,为乡村女性全面赋能。目前,项目已覆盖安徽、甘肃、河南、云南以及湖北五省的558家小微企业/合作社,涵盖种植业(包含猕猴桃、火龙果、蓝莓、葡萄、杂粮、苹果等)、民宿业、手工业、养殖业以及餐饮业等业态在内的1116名女性创业者,已有280名女性创业者人均月净利润增长超过35%。同时,她们已经开始在循环经济、环保手工艺、生态旅游、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进行绿色发展的探索;例如甘肃平凉的钩针合作社逐步将可持续纤维的环保纱线引入到自己的产品中;安徽安庆的家庭农场建立起稻田、小龙虾以及鸡鸭养殖共生的循环发展模式等等。
探索至今,项目组发现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国内尚没有成熟的乡村女性绿色赋能模式,而作为第三方力量的社会组织,如何在这个议题下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并且受到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的乡村女性创业者仍然觉得这一议题离自己很远。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乡村女性创业者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推动有机种植、参与社区治理,同步修复着乡村的生态链(如减少农药使用修复土壤)、文化链(如传承非遗技艺)与关系链(如重建邻里互助网络),成为“社会-生态关系重塑”的关键节点,她们身上“多重价值叠加”的特征,正在撬动乡村从“资源依赖型”向“绿色可持续型”转型。也发现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乡村女性创业者已开始积极主动寻求内外部抱团发展和资源协作,从个体技能赋能发展到共生经济模式的趋势。
专家聚智:深度碰撞,提炼绿色赋能“可复制基因”
为帮助项目总结成效、提炼模式、推广经验,8月26日,友成基金会联合商道纵横在安徽省太湖县召开“乡村女性绿色赋能启航计划”中期专家研讨交流活动,特邀北京市委农工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王弢,商道纵横高级合伙人彭纪来,工蚁坊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张静,朵儿庄园创始人湛泾,CNJ创始人龙湛斐,广州携旅集团品牌公关高级总监、企业社会责任负责人王永庄,七约米酒联合创始人姜涛,以及十余位位项目受益女性代表参与。
在研讨交流活动中,江西赣州的新农人湛泾分享了自己创办朵儿庄园的经历。她认为乡村一定要坚持自然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并且结合多元业态提升品牌价值和社区凝聚力,朵儿庄园在自然教育产品开发时会强调“做孩子真正喜欢的自然课,而不是迎合市场和家长的表演”,而农场就是为年轻人提供接触土地的支点,可持续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这让她返乡创业多年后把生意做成了崇尚自然、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的理念倡导,也正是这样的理念让朵儿庄园能够牢牢抓住一万名私域客户的心。从可口可乐可持续部门大胆转型可持续农业创业的龙湛斐则分享了她在贵州铜仁经营茶园,并在各地乡村探索可持续影像和好物工坊的多种尝试,她强调“我们那要用自己的特征和优势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去回应宏大的议题”,这也正是乡村女性创业者韧性发展的一部分,不仅仅看到“我”“我的农场”“我的村子”的独特优势,更看到自己与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这样的大议题的链接。
友成项目组则分享了不同地区绿色模式雏形初显,例如以云南为代表西南地区的女性创业者以分散性小农户为主,发展中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文旅的主要特色,但水平发展差异极大,本地带头人的经营思维相对初级;以甘肃为代表西北地区的女性创业者以分散性小农户为主,农业基础较弱,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但本地学习积极性极高,适合小颗粒度、低成本模式,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北、河南、江西等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或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域,近两年受到极度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影响不断加深,传统的农业产业附加值处于低点;但本地乡村具备良好的乡村生态与农业生产资源,且硬件设施建设完备;并且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处在省会或经济发达城市的2-3小时城市圈,消费者愿意为更原生态的农产品以及乡村旅游体验买单,在此区域的乡村女性创业者的家庭农场+观光体验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农产品、农场垂钓、采摘、亲子游乐等高质量体验。
在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对于项目下一步发展提出新的展望与期待,例如目前项目中的女性创业者在线下赋能时快速链接到了各类型的同学、迅速形成了本地的资源网络,这体现出乡村女性创业者之间的内部网络有了雏形,未来可以打造全国性互助网络,推进“蜂巢小组”管理及内部自生动力,让学员之间的互助更加紧密,形成产业链关系、风险共御关系及相互支持关系;再有就是拓展更多的外部资源网络,培养女性创业者的“利他”思维,能够更多的从市场、农户、合作方等需求进行挖掘,让大家都看到共同在做的事情的价值,打造支持乡村女性创业的外部资源网络。
最后,王弢教授总结了乡村女性创业的特点以及新农人的创业案例,提出要提升乡村女性创业者的气候韧性关键在于让她们能够撑得住、少受伤以及恢复快,基于此他将适合中部地区乡村女性创业者发展的休闲农业模式总结为休闲(Relaxation)、农业(Agriculture)和韧性(Resilience)三者相结合的RAR黄金三角模型,休闲(Relaxation)侧重于为城市消费者提供疗愈、消遣以及放松的氛围,农业(Agriculture)更强调农业生态功能,韧性(Resilience)一方面是基于女性自身特点的发展韧性,她们能够在休闲农业中挖掘更多带给消费者价值与情感的活动跟内容,另一方面是基于现在的气候变化加剧,休闲农业这样的气候韧性农业能够更好的帮助乡村女性创业者可以应对风险,同时指出女性在营造情感价值和氛围环境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此次中期研讨交流活动聚焦在乡村女性绿色赋能的“中部模式”,后续项目组还将在甘肃临夏州、平凉市,云南丽江市,贵州毕节市,四川成都市等地落地项目,预计覆盖800名左右的乡村创业者,并将继续前往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进行专家研讨和模式提炼。期望通过项目脚踏实地的探索,提炼出的实践经验和区域差异化模式,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乡村发展和妇女赋权提供有价值的“中国方案”。
当万千乡村女性被绿色梦想点亮,她们手中的锄头、针线、创业计划书,便成为描绘美丽乡村、繁荣乡村最有力的画笔。我们的每一步努力,正为这幅壮丽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驶向更辽阔的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