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一文掌握“三A三力”评价体系

友导读

“三A三力”评估框架由友成基金会王平理事长在2014年首次提出,经过8年的发展,相继开发了社会企业家评估、社会企业评估、公益项目评估的多个评估和分析模型。现今该模型已经成功地被应用于上市公司的社会价值创造的评估。2022年,该模型又被用于互联网公募的公益项目的公信力评估

这个模型是基于“更公平、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的理念建构起来的,社会价值创造是这个模型所要评估的核心。本文从理论、原理、模型及实践几个方面,系统地为大家讲解了“三A三力”。

三A三力

理论、原理、模型及实践

01

“三A三力”简介

“三A三力”评估框架是2014年由友成基金会王平理事长首次提出,并亲自带领团队进行研发至今,相继开发了社会企业家评估、社会企业评估、公益项目评估的多个评估和分析模型。从2017年至今,该模型也已经成功地被应用于上市公司的社会价值创造的评估。2022年,该模型又被用于互联网公募的公益项目的公信力评估。

“三A三力”模型,即通过Aim|目标驱动力、Approach|方法创造力(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Approach会用方法创造力或方法创新力表达,但其内核都是一样的。本文的前后文中也有混用发生。)和Action|效益转化力及其三者合一性,去衡量主体所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简而言之,社会价值评估原理就是”三A三力”三合一。如果用公式表达,可形成包括目标|驱动力(AIM)、方式|创造力(APPROACH)和效益|转化力(ACTION)三个变量的一个函数关系:

社会价值=f(Aim|目标驱动力,Approach|方法创造力,Action|效益转化力)

 三A三力价值标准原型

“三A三力”的提出,是为了使社会创新实现“更公平、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这个目标。一个好的社会创新或社会实践,一定应该满足公平、有效和可持续的要求,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效合一的均衡的目标。简单地说,公平代表社会,效率代表经济,可持续则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同要求。我们把驱动力Aim、创新力Approach,和行动力Action简称为“三力”。那么驱动力(Aim)讲的是三效合一的目标,是为了三个“更”——更公平、更有效、更可持续。Approach是创新力,即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和系统性。那么Action是可持续性的行动力。(王平,2014)

从模型命名上而言,三A分别是“Aim、Approach、Action”,三力分别是目标驱动力、方法创新力、行动转化力。从逻辑上看,“三A”更加体现了一个思维路径,既是演绎的也是归纳的,既是逻辑的也是行为的,表现为工具理性;而“三力”更加体现了价值取向,表现为价值理性。这个命名本身既体现了价值观也体现了方法论。(王平,社会价值及其评估,2021)

那判断三A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对于“Aim|目标驱动力”而言,用公共性、公平性和紧迫性来判断一个社会议题的价值;用创新性来判断“Approach|方法创造力”,用有效性来判断“Action|行动转化力”。

三A三力开发大事记

02

“三A三力”的理论基础

“三A三力”的提出和开发,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所谓自觉的过程,即首先对现实世界所呈现出的主要矛盾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从诸多纷乱的现象中获知背后的原因,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这些观点、结论和解决方案。多年的实践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三A三力”思想的正确性,于此同时,我们也可从人类历史的思想资源中,找到“三A三力”的思想基础。

2.1 “三A三力”的认识论基础

“三A三力”是基于目的论和因果观的。

“人是有目的的行动者”,这是对当代经济学有巨大影响的米塞斯开创的“人的行为学“的最核心的前提。他认为:“人的行动是一种带来变化的机制。它是宇宙运动和形成的一个元素。所以它是科学研究探究应有的一个对象……行动是他的本性和存在的要素,是他维系生命并将自己升华到高于禽兽和植物水准的手段。”和我们平常惯以接受的主流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不同,他认为,用理性和非理性来区分没有意义,人之所以和地球上的任何其它物种有所区别原因只有一个:人是有目的的行动者。这包涵了三个条件:第一,人总会感受到不满足或不满意的状态;第二,人对消除这种不满足有一种意愿;第三,人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可以改变这种不满足。这三个条件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结构,缺一不可。

米塞斯认为,上述三个条件是所有人所共有的,因此是所有人共有的逻辑。“‘我’的逻辑是所有其他人的逻辑,因而绝对是所有人类之逻辑;‘我’的行动范畴是所有其他人的行动范畴,因而绝对是所有人类之逻辑。”上述这三个条件,又可进一步归结为目的论和因果论。米塞斯说:“‘手段与目的’的范畴必须以‘原因和结果’的范畴为前提。在一个没有因果关系或现象间没有规律的世界里,就不可能有人类理性和人的行动的存在。”

他还说:“对人来说,只有两个认知原则可以用来理解实际的世界,亦即,目的论和因果观”。米塞斯进一步推论说,人类之所以有这样逻辑结构,是因为人所具有的特殊的心智结构,这种心智结构是在悠久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因而这是一种先验的存在。“人类心智不可能想象不同于我们心灵中之逻辑结构的逻辑关系。人类心智也不可能想象有一种其范畴不同于决定我们自身之范畴的行动”。用计算机芯片可以做一个类比,芯片之所以有某种特殊的逻辑运算能力,是因为其具有那么计算的物理结构,对于芯片而言,那样的结构是给定的,是先验的。

于是我们可以说,人的心智结构中所具有的目的论和因果论的认知是与生俱来的,是最底层的设定。以此,我们足以解释,为何当我们判断一件事的时候,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会从三个方面来判断,即目的、方法和结果;判断一个人,我们总会说,听其言、观其行、看其实;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中,“三”都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数字,西方有“三位一体”,中国有“三生万物”,还有很多关于三的各种成语和谚语。这大概是因为,在人类心智结构中,“三”是一种最简单的逻辑结构,而目的、方法和结果三者也是最基本的逻辑元素。“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要成功必须做到三点:有目标、方法和行动。这三者还必须对应上,目标是朝东,方法不能是朝西,目标和方法都是朝东,行动也不能朝西,必须保证一以贯之、三位一体。”(王平,2015)

所以,从目的、方法和结果三个方面来判断或决定一件事,是人类最基本也最完整的框架,这也足以说明三A三力这个框架,自2014年被提出以来,为何已经成为一个最有效的评估工具和决策工具。

关于心智模式的先验性这一观点,和研究“人的知识何以成为可能”的康德也完全一致。康德认为,任何知识里面都有这样一种结构,即它不但来源于后天的感性经验,还来源于先天的范畴,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康德将一般逻辑分为普遍逻辑,即具有先验性质的逻辑以及特种逻辑,特种逻辑就是后天的。我们通常都知道的逻辑三段论就是形式逻辑,具有明显的先验性:即,对于一个正常心智的人来说,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都会自觉地采用这种三段论的推理方式(尽管也可能发生偷换概念这样的谬误),于是人与人之间才有沟通和互相理解的可能。我们不妨试着用三段论的形式来还原一下“三A三力”的逻辑:“人要使自己的行为成功,必然要同时拥有清晰的目的、有效的手段和实际的行动(大前提);他做的非常成功(小前提);所以他一定是目的、手段和行动都很合一(结论)”。这个推论也可以是同样的形式,但内容表达有所不同:大前提:凡是符合三个更的社会目标和社会实践都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小前提:这个Aim是符合三个更的;结论:依据Aim产生的Approach也一定是符合三个更的。

2.2 “三A三力”合一论的思想基础

“三A三力”强调的三A合一,是一种东方的智慧。

合一论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体用合一”说法,都是合一论这个古老哲学思想的体现。合一不是非此即彼的思维,而是相辅相成的视角。这种哲学思想的基础就是用整体性的、过程性和关系性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以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所谓整体性,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所谓过程性,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在流变之中,并不是静态的;所谓关系性,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才是世界存在的本质。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一种整体性的思想观;而易经的逻辑和思想内容就是建立在转变的过程和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之上的。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观。“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个思想至少在两方面对中国的历史起到重要的影响:第一,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以节用、复用、循环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二,人和自然以及最终的道,具有某种“同构”性,所以人道、人间的治理要合乎天道。中国的道,并不是西方历史中的具有意志的上帝。而是不可道、不可名、且以万物为刍狗的存在,所以,它更像是一种终极的规律,是统摄一切的规则。这个规则能统摄一切,当然就是整体性的。

“知行合一”是一种价值观。关于“知”和“行”之间的争论一直都在持续,这样的争论可以延伸到“认知”和“实践”之间,谁是第一性的争论。这个难题,在王阳明这里得到了答案。王阳明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即觉知的力量。行而不知可能只是出于本能或一种被动的行为,而不是道德的有意选择,所以要加强行为过程中知的觉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忘初心”;另一方面,要重视道德的实践性,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但他更强调意识的作用,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合一的思想或许是中国和西方思想最大的区别之一。我们当下所经历的各种争论,如人和自然、物质和意识、个人和集体都是二元思维的产物。二元论思维是能力有限的人类在认识无限的世界过程中的一个“方便法门”,而按统摄于“无极”之中“阴阳和合”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合一的。合一论也并不是一元论,合一论承认在同一个系统中二元甚至多元的共同作用。

“三A三力”是一种整体观的思想基础,它更多是从“关系性”而不是“构成性”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事物。并且,因为评估的对象是和人的行为相关,“三A三力”也是采用知行合一这样一个思想逻辑来作为自洽的依据。“我们三A三力最重要的发现,就是要求合一,我们人类走到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忽左忽右,要么否定个人价值,要么就是无限放大个人价值而忽略社会价值,要么就是益,要么就是利,我们的危机都产生于不合一。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设计、我们的行动和我们内心对美好社会的潜在愿望,我们说的初心指的就是这个,这个价值的认定没有和我们的日常工作、企业行为连接起来,我们通过Aim、Approach、Action这样合一性的考察,就会检验到凡是合一的是成功的,不管市场形象也好,还是它的市场表现,一定是最强的,所以我们将来要重视它的合一性。”(王平,2017)

2.3 “三A三力”价值创造的科学基础

“三A三力”的核心思想是价值创造。

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界。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无不与创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67年,普利高津发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定律认为,在一个开放系统中,熵增导致系统失序,而熵减导致系统有序。人类社会进步意味着不断繁荣和有序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必须不断地有代表能量的“负熵”被投入到人类社会这个系统之中,而创造以及创新就是形成“负熵”的过程。

由此可见:“负熵”与“价值”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价值”的创造与消耗,是否创造了社会价值就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

创造和创新具有共同的内核,即都是以提供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创新可以被认为是创造的思维阶段,也是创造过程中不断迭代的环节,即三A中的Approach阶段,而创造是创新的结果,思维结果经过实践就是创造活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创新是一种创造力。

在谈及创造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时,王平曾说: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传统公益仍旧只是财富的再分配,而不是价值的创造,所以它也只能暂时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表面问题。这是我对传统公益理解。那我们倡导的新公益是什么?总而言之,它是有效公益。什么是有效?有效一定有创造性,这个“效”是可持续的意思,就是它能创造价值。本质上要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创造,而且一定要带上“以人为本”。如果做不到以人为本,创造的东西跟人没关系,那就不叫价值或不叫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不是简单的财富分配,它是善心加智慧,所以我们用三个“更”来表达——更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这三个“更”就是我们对社会创新的目标的定义。(王平,2014)

2.4 “三A三力”的实践论原理

“三A三力”的应用基础就是可以用之于实践。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三A三力”模型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机构的管理工具,正在于其符合实践论原理。首先,关于Aim社会议题的产生,是出于对社会的实践和观察,在此基础之上设计而成的解决方案Approach,需要经过Action的检验。Action的结果至少从两方面给出反馈:第一,验证最初阶段对社会议题的观察和总结是否准确;第二,验证Approach的设计是否准确和有效。这些反馈因此又被迭代到三A模型中进行新的调整。

从实践论的观点来理解驱动力、方法创造力和行动转换力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客观并且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允许在创新中的失败。“因为实现目标是一个过程,有驱动力的人在某一个阶段的探索当中会有暂时的失败或挫折,但是只要他持续探索、自我革命,他还是可以最终达成使命的”(王平,2022)

03

“三A三力”的方法论:

从一般原理到具体实践

“三A三力”既可以作为组织的内部战略管理工具,也可以作为对外部的分析和评价工具;既可以作为思考问题的框架,也可以成为标准的应用程序。且正由于其认识论的基础是出于人的心智结构,所以理论上它可以被用于一切和人的行动相关的事物分析。并且由于其符合价值评估原理、它可以成为有效的价值评估工具。又由于其符合设计思维的原理,可以作为战略分析和设计工具:它可以使组织将愿景和战略转化为行动,并因此确定战略路径和行动方案;在作为绩效管理工具时,它在愿景使命的前提下,提供了关注内部业务流程和外部结果的反馈,以持续改进组织绩效和结果。

3.1 “三A三力”的基本原理

价值评估原理

价值评估的难点并不在于价值是主观还是客观的认定,也不在于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分辨。迄今为止的绝大部分价值评估都毫无例外地落入以下两个窠臼:

1)将价值评估理解成一种价值描述,因而表现为一种静态的、过去结果的呈现;

2)在服膺数字迷思的同时,价值评估中各种指标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因而价值呈现是不完整的。

被称作价值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杜威的价值哲学,彻底颠覆了传统以追求“终极性价值”为旨趣的价值理论,颠覆了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划分,颠覆了手段与目的的二元划分,颠覆了绝对、超验的价值标准。杜威的革命性体现在:

第一,转换了价值哲学的核心概念,将“价值判断”而不是“价值”作为价值哲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和核心问题,因而彻底转换了讨论价值的方式,从因果关系和操作上分析价值,而不是关于价值的直接经验。价值评价主要是要建立一种关于价值形成的因果关系,人们可以循着这种因果关系去创造价值。

第二,将人的主观愿望,即人的欲想、兴趣和满意的方式,引入到价值评价体系中来。传统观点认为,趣味无可争辩,因此人的主观愿望一直被排斥在价值评价体系之外。但杜威认为:在生活中大多数有重大影响的紧要关头,惟一值得讨论的事情就是趣味。这里的趣味,就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念想和期待。杜威认为,欲望和兴趣(需要)不是评价判断的前提(标准),而是评价判断的内容(对象)。

第三,将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也作为价值评估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杜威说“除非考虑使之成为现实的手段,哪怕只考虑一点,否则就根本不可能拥有一个所期待的结果,也根本不可能预料任何行动计划的后果,另外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欲望,有的只是毫无价值的幻想、毫无用处的愿望” 。

所以,在杜威这里,价值评估的核心转化成了对价值创造之价值的分析,而价值评估的重点必须包括导致价值产生的源头即意愿,以及价值产生的过程即方法和工具。评估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其逻辑才是完整的、其结果才有可能是面向未来并具有预测性。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社会价值=f(Aim|驱动力,Approach|创造力,Action|转化力)”这个函数表达式,看作一个评估社会价值创造的函数。

基于因果链的评估 Vs“黑箱评估”

从原理上看,“三A三力”的评估原理是建立在朴素的目的论和因果观上的。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发现价值原点,即愿景使命、价值观以及由此分解而来的战略和计划以及支撑这个战略所需的禀赋条件;其次,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表现为组织内部业务流程的各种制度、流程、功能;最终,通过这些方法实现了哪些价值结果。

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Aim是Approach的因,Approach是Action的因,三者之间具有因果的传递关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评估工具,“三A三力”评价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价值创造的全过程,所以也可以称为“价值创造的价值”评估。这一点和变革理论的思想异曲同工。

“三A三力”评估和绝大部分只关注结果的评估不同。那种只关注结果的评估往往被称为“黑箱评估”,即主要或仅通过投入和结果来看待项目干预措施。这种评估方法极少关注干预措施是否按计划执行,它更关注干预措施投入的资源以及此后的产出。这种仅仅以投入和产出的结果评估方法,由于既无法知道成功的原因也无法知道失败的原因,所以被称为“黑箱”评估。

三A三力因果链

变革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一整套关于如何让变化发生的理论,是慈善机构思考和描述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他们希望如何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慈善战略、评估和沟通的基础。它鼓励我们思考目标和计划,与他人讨论,并明确表达出来。

在变革理论来看,评估开始关注项目是“如何产生效果”的,而不仅仅是“是否有效”。这种重新定位产生了基于理论的评估(theory-based evaluation),这种方法要求阐明干预措施背后的基本假设、明确干预事件和过程,以及如果假设是准确的且干预措施按计划进行,则应遵循的分步过程,和将会产生的短期和长期结果。基于理论的评估不仅关注干预措施的结果,还会明确并核查应该引发这些结果的行动序列。(《变革理论到底是什么?》,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2022)

通过阐明使命、厘清战略并形成共识,通过设计各种创新途径,以实现战略目标,正是“三A三力”的底层逻辑,和变革理论不谋而合。这种因果传递关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系统性和完整性。我们知道,目前绝大部分的评估采用的都是要素法,即先确定一个评估目标,然后根据SMART原则来选择和这个目标相关的要素(KPI),这些要素之间本身没有关系,所以最好的评估结果是只能反映已经发生过的静态的结果,但更多的结果是片面的。平衡计分卡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最全面而且应用也最广泛的绩效评估框架和工具,原因就在于其建立了评估要素之间的关联,但总体而言,平衡计分卡仍旧是一种要素法。

平衡计分卡的评估要素

设计思维原理

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方法,它利用设计者的理解和方法,将技术可行性、商业策略与用户需求相匹配,从而转化为客户价值和市场机会。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它被普遍认为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的性质,能够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种方法论,设计思维用于为寻求未来改进结果的问题或事件提供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这方面,它是一种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或者说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思维形式,它不是从某个问题入手,而是从目标或者是要达成的成果着手,然后,通过对当前和未来的关注,同时探索问题中的各项参数变量及解决方案。

设计思维指的是认知,战略和实践过程,通过这些过程可以开发出设计概念(新产品、建筑物等建议)。但设计思维常常被窄理解为产品和服务服务。在《好战略,坏战略》这本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所有的坏战略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只重视规划。不重视设计。规划只提供方向,而设计给出路径。所以吴伯凡认为,真正的战略都是设计。“在企业宏观层面的战略,中观层面的管理和流程,以及微观层面的产品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设计。没有设计,当然没有产品,也没有流程,更没有战略”。

在这里,“三A三力”和设计思维的方法论是完全一致的,即从某件事要达到的目的开始入手,将要实现这个目标的需要的技术、模式、行为和资源条件,设计到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中。

3.2 “三A三力”的主要应用场景

“三A三力”目前应用的范围很广,包括战略设计、战略管理以及价值评估。

战略设计

“三A三力”和设计思维的方法论具有相同的逻辑,因此自然是一个有效的战略设计的工具。所谓战略设计,就是当发起一家机构或一个项目时,需要确定相关的愿景、使命、战略、计划以及战略路径(Approach)的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在友成,经常有一些潜在的捐款人有发起专项基金的请求,这些潜在捐款人除掉具有通过公益来实现自己的心愿以外,对将要从事的公益活动的方向也有大概的意愿,但是对于真正做什么、如何做、如何评估项目的社会价值却一无所知。使用“三A三力”和这些捐款人一起通过工作坊的方式,就可以帮助专项基金的发起人,梳理出一个非常清晰的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细节性的解决方案,即战略。

同时,基金会内部也会新发起一些项目,在讨论这些新项目的计划时,也会采用相同的方式。

在战略设计中,最重要的点是对将要达到的战略目标的理解,在公益领域而言,即对于我们将要解决的社会议题的理解和辨析:这样一个社会议题是真实的社会议题吗?是一个已经被广泛关注的社会议题吗?为什么这个社会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对这个社会议题有什么新的观察和发现吗?

只有在对社会议题真切理解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战略。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包括战略梳理(Alignment)以及绩效考核。战略梳理常常发生在一个机构或项目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运作之后,对战略进行的一个梳理、反思和再调整,例如在年度的理事会,需要对理事会报告战略实施情况,在新一届理事会上,需要就整体战略进行重新梳理。在友成,我们都是用“三A三力”这个框架,我们也经常用这个工具为社会企业家梳理和分析他们的战略。

绩效考核本身就是战略管理的工具之一。在平衡计分卡出现之前,绩效考核更多的是行为管理,每个被考核的对象对组织的战略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绩效考核还不能成为所谓的战略管理的工具。平衡计分卡作为一个战略管理工具,通过将战略的有机分解,将每个部门以及每个岗位都和战略目标关联起来,因此绩效考核也成为一个战略管理工具。

“三A三力”由于其“目标-方法-行动”有机构成的框架和逻辑,天然可以成为绩效考核的工具。友成基金会每年的年终述职考核,用的就是这样一个框架,每个员工在述职结束后,全体员工从三A的维度给予打分,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360度考核。

无论是用之于战略梳理,还是用之于绩效考核,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断地提醒相关人,我们每一个行动背后的驱动力都来自那个“目标”,这也就实现了“知行合一”。          

价值评估

价值评估是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构思和研发“三A三力”的初心,实践也证明,无论是作为认识论还是作为方法论,三A三力在价值评估上都有独到之处。

这是因为“三A三力”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任何和人的行为相关的价值创造评估都可以使用这样一个框架。例如,和个人评估相关的如社会企业家评估,和组织相关的评估如公益组织评估、社会企业评估,和项目相关的评估,和企业相关的如上市公司社会价值评估等等。

价值评估大约分为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两种方式。

对于量化评估,大概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三A三力评估流程

3.3 “三A三力”的应用框架

三A评估的应用框架分为三大部分:

首先是基础层,包括指标基础和评估模型基础,指标基础即与社会价值评估相关的具体指标的集合,三A评估的指标参考了国际国内与公益问责和社会价值创造相关的重要指标;而评估模型即评估社会价值的理论架构,友成在多年社会创新实践基础之上,结合国际前沿理论,构建了三A三力评估模型。

其次是工具层,即在三A三力框架下,根据评估对象所处的不同阶段或评估的不同目的,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赋值,从而形成独特的算法,并开发网络平台。

第三是应用层,包括对社会创新型企业进行评估、出具分析报告,以及进行模型的调校,在对往期数据分析和测算基础上,对指标及权重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完善评估模型,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3.4 如何阐明愿景和战略陈述

第一步 梳理愿景和战略陈述

要把愿景和战略陈述用最简明和无疑义的方式表达出来,表达越清晰,说明对战略理解越深刻,也越容易在整个机构形成共识。

梳理战略陈述的方式,可以采用四因法,将战略陈述分成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领域因、方法因、对象因和产品因。也可以有更多或更少的组成部分,但不同部分之间因为是彼此独立互相穷尽的原则。例如:致力于在乡村发展领域(领域因),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方式因)为乡村青年教师(对象因)提供新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产品因)。

第二步 对四因进行价值评估

对战略进行价值评估,主要依据战略陈述中第一因(领域因)和第三因(对象因)的公共性、公平性和紧迫性,以及第二因(方式因)和第四因(产品因)的创新性和效率性进行评估并进行赋值。第一因和第三因和社会议题以及受助对象相关,因此主要以社会性价值指标(公共、公平、紧迫)进行评估和分析,第二因和第四因主要和技术相关,因此用技术性指标衡量。

3.5 如何构建指标:从元问题到关键指标

第一步 设置元问题

设置元问题是指标构建的开始。所谓元问题,就是三A的每个A下最根本的问题,和希望达到的分析目标最直接相关的问题。例如,在构建用于评估一家机构的社会价值创造的指标时,可以从以下元问题开始:

通过设置元问题的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尽可能地贴近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之上抽象出来的指标,可以还原到问题的本身。

第二步 关键指标构建

关键指标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同一层级指标的颗粒度要一致。也就是说,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逐层分解,完成了一层再构建下一层的指标;

第二,纵向指标的分解要体现逻辑关系,即因果传递关系;

第三,横向的指标分解要遵循MECE原则,即指标之间彼此独立、互相穷尽。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举都是示例,是为了更好解释原理而假构的指标分解。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评估对象、不同的评估目的,都会形成不同的指标框架,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第三步 为每个指标设定评分标准

凡是用于评估的场景,都需要为每个指标设定评分标准。凡量化的指标,其评分标准可以按照量化的方式计分;凡非量化指标,其评分标准也可以通过戴尔菲法进行量化处理。

3.6 如何指标赋值

方法一 层次分析法

当用“三A三力”来进行量化评估时,特别是涉及到超过三层的指标体系时,就需要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指标赋值。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的、系统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的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系统模型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方法二

戴尔菲法

也就是通过专家法进行打分。打分的过程一般是自上而下,即从第一层指标开始打分,然后逐层进行。专家打分既可以不同专家独立进行,然后合议,也可以直接进入合议阶段,特别是对顶层指标的打分,然后形成共识。

3.7 三A合一性检查

合一性检验是“三A三力”的独特之处之一,也是在评估模型中必须内嵌的一个原则和算法。合一性检查的前提就是“三A三力”的因果关系。对于将动机以及过程作为评估要素的最大疑问来自如何确保被评估者是否是“言行一致”,这正是合一性检查的目的所在。

合一性的原理有两个:第一检查从使命到战略以及到具体的主营业务内容是否是一致的,是否存在着逻辑递进关系;第二,检查从目标到方式到结果之间,是否有合一性。

合一性要求在这三个要素之间,应该均衡一致。所谓均衡,并不是指三者之间绝对比例的相同,而是指三个指标的表现相对一致。在高得分的前提下,一致性高就是合一性高,通常也是一个组织成熟度的标志。

在具体实践中,合一性检查可以通过三个一级指标的得分率的比较来进行。

3.8 “三A三力”评估云平台

对于量化评估而言,如果样本量较大,就必须开发成在线工具。在线工具可以提供在线填写数据、自动评估以及发放报告等功能。

友成孵化的“三A社会价值评估云平台”于2018年正式上线,已累计为800余个公益项目和200余家社会企业提供三A评估报告,建立包括量化数据的项目数据库,提供项目数据的在线检索、查询、可视化分析和比较,并对外提供数据接口服务和定制开发服务,成为多目的、多应用的评估平台。目前在云平台上创建并已经投入使用的在线评估工具有十余个。

04

“三A三力”的应用案例

4.1 量化评估案例: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价值“义利99”评估

上市公司社会价值“义利99”评估是“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用“三A三力”框架开发出的评估系统。“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是由友成基金会于2016年联合几十家机构共同发起旨在中国主流市场领域推动中国社会价值投资的非营利组织。

“义利99”评估从2017年开始,延续至今。“义利99”评估以“沪深300”为样本,通过“3A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体系”,每年评选出99家得分最高的上市公司作为“义利99”榜单,并发布“义利99报告”,从行业、企业、专题等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社会价值创造的能力和表现,从2019年开始发布“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价值报告”(蓝皮书)。2019年,作为发现中国“义利99”主题下的首个有基金产品追踪的股票指数,“中证可持续发展100指数”于2019年11月1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正式挂牌。标志着“义利99”已经从最初的评估裂变成了一个金融产品。

特别值的一提的是,通过对“3A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模型”2014-2021的回测来看,从超额收益能力来看,可持续发展100指数累计收益率达162.38 %,跑赢A股几乎全部重要股票指数。可持续发展100指数累计收益率战胜沪深300指数19.17百分点,年化超额收益率达1.27%。

“义利99”评估证明了以下几个重要推论:第一,社会价值(可持续发展价值)是一个有效的具有整体性的概念,它完整地包容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第二,社会价值的创造非但不是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反而是促进经济效益,证明了义利并举的可能性;第三。“三A三力”是一个有效的框架。

4.2 定性评估案例:“猎鹰计划”的招募评估

“猎鹰加速器计划”是友成基金会发起的旨在支持社会企业家加速成长的项目,于2017年5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十周年庆典之际正式启动。友成希望通过这一计划,致力于发现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创新能力的领袖,通过心灵对话、主题知识讲授、思维训练来提升认知和觉知能力,增强行远能力,并通过建立相互支持、彼此合作的共同体,壮大共同改变世界的力量。目前猎鹰已汇聚60余来自教育、养老、健康、农业、能源等多领域的社会创新领袖。

“猎鹰计划”认为,满足猎鹰条件的社会企业家不是靠培养而成长的,而是靠发现那些具有猎鹰潜质的人,通过让他们彼此建立连接,并假以一些看似无用的认知训练和知识讲授,给以轻轻的助推,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到他们。如何发现这些企业家便成为了关键的一步。猎鹰项目组开发了一套基于“三A三力”的调查评估问卷。

“猎鹰计划”采取推荐人制,基金会在收到推荐后,会让候选人填写一份以三A三力为框架的问卷。项目组成员对问卷进行打分,满足条件的就进入面试环节。面试由行业专家、往届猎鹰及基金会项目官员构成,面试根据也是三A结构化的问题列表,在问完问题后,面试人员根据面试情况进行结构性打分。面试的问题大致如下(会有所变化):

经过面试的候选人普遍表示,经过填写问卷后,相当于为自己的企业进行了一次战略和管理的梳理,而面试又提供了一个发现初心的机会。从猎鹰项目的执行情况来看,以“三A三力”为框架是可以有效地发现到满足条件的候选人的。

05

结语

自从中央提出共同富裕和第三次分配以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讨论,其中也有不少误读,这些误读也引致了一些社会担忧。误读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共同富裕就是平均富裕; 第二,共同富裕主要靠第三次分配。这些误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深重的,极而言之,它有可能让中国滑入福利主义国家的泥沼。

从政策的一致性来看,中央提出共同富裕、以及“四个更”是具有内在逻辑性和完整性的。首先我们要建立的前提是共同富裕和更可持续之间的关系:共同富裕是为了可持续,还是可持续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则并不难理解,可持续是为了共同富裕,即共同富裕必须以可持续为前提,是可持续的共同富裕,而不是杀鸡取卵的共同富裕。在这个前提之下,更有效率和更公平则是双翼,保证可持续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的达成。如果进一步来看,在理想状态下,效率和公平也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致的,即最大的效率表现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其实也是一种更实质的公平。

在这个前提下来思考问题,必然涉及到价值理念的变化。在可持续共同富裕的目标下,我们需要倡导和创造的是社会价值。2014年友成提出社会价值的概念,从结果上来看是包括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内的综合性价值;从价值的形态来看,是通过创新的方式产生价值增量,而不仅仅是零和效果的财富分配;对于市场而言,社会价值要求一种新的商业文明,即义利并举;对于公益而言,社会价值也要求价值创造而不仅仅是财富转移。

既然涉及了新的价值理念,就必然涉及新的价值评估工具和方法。2014 年友成也同步提出了一套社会价值的评估方法,即三A三力,也就是从使命驱动力、方法创新力和行动转化力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和评估。我们不妨用这个框架的逻辑来进行这样一个表述:要实现可持续共同富裕这样一个目标(Aim),必须同时做到有效率和公平(Approach), 为此,我们需要采取哪些行动(Action)?

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我们认为:更深入地研究和推广社会价值的概念、思想以及理论,更 广泛地实验和应用三 A三力价值评估体系,会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体系、进一步清晰行动路径,会更加统一大家的认知,具有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A三力”社会价值评估模型的意义并不在于这是一个本土研发的标准,更在于这是一个满足时代需要,它兼容了中西方思想资源、并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模型。言其满足时代需求,是说这个开发这个模型的发心,就是源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现象的反思,这些现象大而言之表现为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以及人和环境之间的紧张,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面临着普遍的可持续性挑战。

这个模型是基于“更公平、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的理念建构起来的,而社会价值创造是这个模型所要评估的核心。这个模型第一次把价值选择、价值创造过程纳入评估的框架内,并且通过结果来验证价值选择以及价值创造过程的一致性。合一性,这个中国思想精华也成为这个模型的要件。

这个模型从正式开发到现在,虽然已经经过了八年,但仍然只是个开始。友成基金会抱持开源、开放、共享的原则,期待和所有关注社会价值的伙伴一起,不断地开发、迭代、完善这个标准的理论及模型应用,使其成为一个真正有效的、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新价值观的价值评估工具。

 

【参考资料】

《社会价值及其评估》,王平

《人的行为学》,米塞斯,五南图书出版社

《价值评论》,杜威,上海译文出版社

《实践论》,毛泽东

《变革理论到底是什么?》,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