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友成十八载|王平理事长:始终坚守初心,用创新的方式回应时代挑战

 


友成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 王平女士

 

首先,请允许我向在座的各位朋友表达最衷心的感谢!感谢来自各行各业的友成伙伴们和我们共同庆祝友成基金会十八周岁的生日!

 

十八周年,象征着一个成人礼。就像孩子成长到十八岁标志着成年,我们的机构走过十八年,也正步入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我们需要保持“亭亭玉立”的美好姿态,更要准备好迎接进入更广阔、更复杂的社会舞台后所带来的经历和挑战。

 

此刻,最让我深受触动的是今天作分享的四位嘉宾。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有些是我们的受益人,有些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是在友成项目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与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创新的伙伴。他们的分享,让我由衷感到:我们这十八年的付出和努力,太值得了!

 

回想十八年前,当时我五十二岁,正是始于当初的一个朴素的心愿,我们开始了这段旅程。今天,友成已成长为一个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的公益机构。这份影响力绝非我们独力造就,它属于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的朋友们!这印证了“新公益,因友而成”——因为有你们,友成才得以成长;“心世界,因你而变”——因为有你们,我们才能带来改变!

 

今天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无法将所有的改变一一呈现。但在每一位发言者身后,都代表着许许多多的受益人。还有更多的朋友,今天未能来到现场分享。

 

就在两周前,我们前往云南澜沧县考察调研。在那里,我们看到了灿烂的笑容、明亮的眼睛,听到了充满希望的声音……那一幕幕让我坚信: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01

十八年来,我们自身也在不断成长。今天这场分享带给我的感动和获得的体悟,让我心中充满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基金会的初创理事们——那些来自两岸三地的企业家们,是他们最初的捐赠让友成得以成立;感谢一路走来持续给予我们支持的企业家们;感谢所有捐赠智慧与专业能力的专家和学者们;感谢扎根在地的合作伙伴们!

 

然而,最令我感激和感动的,其实是一种深刻的体会:这不仅仅是我们去帮助受益人,我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不知在座的朋友们是否也有同感?就在刚才我们围桌畅谈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点:我们学到了太多东西!

 

的确,每一次探访我们的乡村项目地,我都是带着满满的收获归来。那是一种精神的震撼,一种力量的感染,一种注入心扉的蓬勃生命力!所以,与其说我们在帮助他们,不如说,是我们用心去贴近对方的心——是以生命感动生命,点燃生命!

 

这也正是为什么说,投身公益事业,真的能让你永远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今天的感受不仅是感动,更带来了深深的感谢。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要感谢所有参与其中的人!

 

走过十八年,我们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这背后,必然是我们做对了些什么,值得回顾总结。

 

让我们回到起点:当初成立友成基金会的那份发心是什么?我们的出发点何在?那份最初的“心念”是什么?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和战略定位。

 

今天再次审视,如果说我们最初所发的那个大愿,是“通过社会创新,推动中国社会更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这个立意,确实是非常高的。作为一个公益组织,一个民间发起的企业家基金(起初叫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现已更名为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我们真的能做这么大的事吗?

 

答案是:可以!只要我们的心、我们的立意、我们的定位在此,我们的理想信念坚定,那么我们的使命本身就蕴含着影响力。

 

所以,创立之初我们就明确:虽然是一家民间机构,但我们的定位,就是要成为社会创新的推动者,为中国更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注入第三方的力量。换言之,我们致力于成为政府(第一部门)与市场/企业(第二部门)之外不可或缺的第三部门力量(非营利组织)。

 

02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这样的力量,我们该如何行动才能真正带来改变?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转化?

 

我们的答案是“社会创新”。社会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其核心就在于跨界协作。它既是“社会”的,又是“创新”的,这就天然要求一个多方共建的平台——政府、企业、直接受益人群以及专业机构共同参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联合行动,才能真正有效地改变世界、解决复杂的社会议题。各方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缺席,都会让这项社会创新难以成功。

 

在实践跨界合作的过程中,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当我们致力于改变世界、解决社会问题时,绝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需求,仅解决这些能直接看到的物质层面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从一开始就秉持的理念和定位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公益。我们将目标牢牢锁定在“人的发展”上。因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归根结底在于人!

 

想象一下,当个体的认知提升了,当个体被赋予了真实的能力,当个体内心的火焰被点燃了……那么,他们所能带来的改变,绝不仅仅是自身的改变,它将涟漪般扩散——影响家庭、触动同村的乡邻。

例如,即使在贵州雷山,这种活力也能吸引城市人群走进来,而他们又会影响这些人。乡村创业者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韧性,常常能深深打动并影响城市的人群。反过来,这些被触动和影响的人,又运用自身的知识、资源去回馈乡村,形成新的反哺。改变,正是通过这样一波又一波的相互影响、持续接力、最终汇聚成流,才真正得以发生。

 

最核心的就是要找到那个能够产生影响力的人,要影响那个有影响力的人,或者是影响能够在未来产生影响力的人。所以友成基金会就把自己的重点的定位在发现和支持新公益领袖。不管是“扶贫志愿者计划”,还是“小鹰计划”、“猎鹰加速器”,都是围绕着去发现和支持那些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人。

 

我们在乡村、在社区搭建平台、开展项目……但我们的目标,绝不仅止于项目交付或课程结束。更深层次的追求在于:陪伴。我们陪伴着这些伙伴,帮助他们将学到的、感受到的,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激发他们成长为能够自觉自发、持续发光发热的能量源。

 

王平理事长致辞

 

我们以人的提升和改变为导向,首先点燃的是能点燃别人的人。所以像来自贵州的余蓝、杨胜明夫妇这样的人,在农村里面是我们的“山鹰”,还有我们支持的“猎鹰”,这些都是属于有能力点燃别人的人。

 

再比如我们的“青椒计划”:我们选拔和支持的乡村教师,就是这样的关键角色。一名教师被真正点燃,他就有力量去点亮整个教室里的几十个孩子,甚至影响其所在的整个社群。当社群中的个体互相点燃、彼此照亮,所汇聚的光芒将焕发出无比强大的力量。所以我们所有的项目设计都关注人的改变,这就是我们的定位。 

 

当然,要找到并支持这样的人(或组织),我们必须有一套清晰的识别标准。那么,如何精准地发现和支持这些能带来改变的“火种”呢?我们提炼了一套核心标准——“三A三力”:

 

Aim——社会目标驱动力:指个体或组织拥有强烈的内在愿望和使命感(非做不可),具备独特的能力或资源禀赋,能够比别人做得更好,或拥有不可替代的定位(非我莫属),是真正由社会问题驱动的。

 

Approach——解决方案创新力:指个体或组织拥有独特的解决方案创新能力,能有效回应社会挑战。

 

Action——执行效果转化力:指个体或组织拥有坚定的执行力,能将愿景转化为切实的改变。

 

 

同时具备这三个维度的优秀人才或机构,才是我们要重点寻找和支持的对象。

 

“三A三力”,不仅是我们定义“社会企业家”的核心标准,同样也是我们衡量“社会企业”是否合格的关键标尺。甚至更进一步,它也可以有效识别那些通过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的杰出商业组织。

 

那么,如何企业衡量创造的社会价值?核心就是看在其主营业务中,是否致力于通过创新和发明(包括运用新质生产力)去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同时,看其是否成功兼顾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三重提升。达到这些要求的,我们就认为它在创造真实的社会价值。

 

这就是我们在定位“人的改变而带来社会改变”的时候,从一个社会企业家的标准出发,进而发展出了一个社会企业的标准和公益机构的标准,进而发现了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优秀的善经济、善企业的标准。

 

如今,这套“三A三力”标准有了AI智能体的加持。我们希望它能赋能各界,起导向作用。

 

想想看,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当我们的目标(Aim)极其清晰,当内在驱动力无比强大时,这世间几乎没有什么难题是不可攻克的。因为那强烈的“非做不可”的意志一旦点燃,便会如明灯高悬,引领你眼前浮现出“千方百计”(Approach)——数不胜数的路径与法门供你选择。这种状态,正是“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

 

当你怀揣着“非做不可”的决心时,“四千精神”就是你在探索Approach时最真实的写照。这也呼应了我们刚才小组讨论的观点:在不同发展阶段,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新挑战。因此,目标(Aim)必须被智慧地分解。宏伟的愿景不能悬在空中,它需要落地为一个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而这些阶段目标的本质,就是要攻克当前阻碍你实现最终愿景的关键难题——这正是Approach所要钻研、解决的问题。所以Aim是目标导向,Approach是问题导向。

 

当你发现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现目标的时候,解决那个Approach就是你阶段性的目标。解决这个阶段性目标的时候,你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就出来了。然后这个问题被你突破了,然后你去迭代。可能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你再去用“四千精神”去解决新的问题,那个才是你的Approach的创新性。这个创新性是动态的,是活的,它和我们的强烈的目标驱动力是相关联的。所以三A三力不是分割的,一定是合一的。

 

试想,当拥有了“千方百计”的创新路径(Approach),行动力(Action)还会缺席吗?当然不会!在我们“三A三力”的标准里,“行动力”并不仅仅是“做”,它包含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执行能力。这意味着,光能想、能说、能设计蓝图是不够的,必须能实实在在地干出来,并且落地见效。

 

而在实践行动的过程中,迭代与调整是永恒的主题。这是一个动态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我们说,“三A三力”本质上打造了一个闭环的、持续的、合一的工具和方法论。

 

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每当我们走不下去的时候,回望一下我们的初心:我们是不是对齐了内心的目标,是不是对齐了我们当下真实的问题;然后在回望目标的时候,我们再去找是不是有更多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修炼的过程,也是我们企业和项目的目标管理的过程。

 

我们希望,这套从实践中淬炼出来的“三A三力”,最终能成为友成基金会献给社会的一份珍贵礼物,一份我们与社会各界共创的智慧结晶。当然,它仍在动态发展中(研发与共创持续进行),远非终点。

 

这个框架起源于我们对“人的发展”的深刻洞察——发现人、支持人的标准。它自然延伸到了平台搭建——我们致力于构建的是一个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激发共创火花的生态平台。这正是社会创新的精髓所在:需要各行各业、每个环节的深度参与。

 

03

也正是这一点,在云南澜沧县——我们十八周年回访的考察路上,带给我强烈的震撼:我深刻体悟到生态的至关重要。

 

当友成致力于打造社会创新生态时,我们除了感恩就是谦卑。我们感恩我们能做成的那些项目,不管是“香橙妈妈”、“美好乡见”,还是“青椒计划”、“山桥计划”,所有这些其实离不开各界的支持。

 

云南澜沧县考察调研

 

首先,政府的支持是基石性的力量。我们在项目地亲眼见证了这种支持是多么具体而实在:从县级政府层面、来自发达地区挂职干部的有力推动,到在地的妇联主席、学校校长(他们是奋战在一线的政府干部),没有他们的坚定支持,项目何以落地生根?没有他们的资源协调,我们又怎能调动起各方力量?

 

这份感慨,是与我们一同深入项目点的伙伴们共同的心声。实地探访让我们共同惊叹于我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在中缅边境偏远的高山村寨,5G信号竟如此稳定清晰。在那里,我们随时随地都能顺畅地发布视频、接收信息。这不是国家巨资投入的结果吗?这背后不正是国有企业为我们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吗?

 

再看脚下那些通往“秘境”的山路,品质如此过硬,才让我们能够驾车深入。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做公益项目,缺乏这样的基础支撑(坚实的路网、畅通的信息网),连抵达目的地都会异常艰难,更遑论我们项目团队需要一次次往返。

 

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项目成果的背后,绝不仅仅是基金会一方的努力!它更是多方智慧与力量交融的结晶!

 

支持我们的很多杰出企业,不仅提供了领先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方案,更在软件支持和理念引领上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启迪和支撑。他们多年来与我们并肩协作,共同设计项目蓝图,全程参与项目实施;持续推动项目迭代,并将他们在全球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高水平专业方法,率先赋能给我们的项目执行团队,再由项目团队传递转化,最终赋能到我们的每一位受益人手中。

 

这种层级穿透、多主体协同的跨界合作模式,让我深感荣幸——友成得以成为这样一个价值连接平台的搭建者!

 

这个生态带来的改变,岂止是我们友成带来的?所以我们变得非常的谦卑——我们不过是大花园、热带雨林般生态中的一棵植物,然而,正因为我们的发心与理念是维护这生态本身,我们的努力在于生态的构建、保护与贡献,让生态中所有生命得以繁荣生长,方能实现改变世界的愿景。所以,友成的定位不是仅用资金做简单资助或物质支持,也不是仅提供培训,而是让这一切发生互动,产生量变达到质变,质变达到指数级的变化。这样一个真正的改变才是“因友而成”的真谛。

 

04

 

如果说我们过去十八年做对了什么,正是这种定位与理念:发现并支持新公益领袖,建立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构建跨界合作的生态平台。

 

为实现使命,我们专注研发、实验与倡导。这就是我们的方法论与路径。当前的项目,正是我们在实验中进行的研发尝试。最终目标是复制、迭代它们,推动更多人参与,将其转化为广泛倡导。

 

正如王暾博士所言,如同那颗不断转动的螺丝——从初始的简单设计起步,持续迭代,终将蜕变为更具深远影响力的存在。它吸引更多人参与,汇集更多智慧共创,并由更多行动者推动前行。这,正是我们最期望看到的未来。

 

前提是我们必须守住自己的内心,初心不变。绝不能干着干着,就变成为个人或为其他东西而做。哪怕一丝一毫的发心转变,都可能让事情偏离方向。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回望初心,是不是在最初那个目标上、使命上。

 

我们的理念是:“新公益,因友而成;心世界,因你而变。” 友成的英文名“YouChange”,其核心正在于此——改变从心开始。当我们的内心坚定,初心不改,那么,周围的世界和人们,也将随之改变。这就是我们未来要走的道路。

 

 

今天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历史性的一个聚会。为什么是历史性的?因为十八年了,我们也要换届了。我今天在这里,一是把我们十八年来走过的路作一个回望,二是向支持、参与我们事业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请大家放心!经过十八年的锤炼,友成团队已然成熟、茁壮。我尤其要感谢我们团队,以及与我志同道合、共同秉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副理事长汤敏老师。从“常青义教”到“青椒计划”,诸多关键项目背后,都浸润着汤老师的智慧与汗水,由他一手策划、带领团队付诸实践。在我个人事务繁忙期间,正是汤老师扛起友成大旗,四处奔走,亲力亲为地进行倡导。

 

未来,我仍将持续支持我们的团队,也恳切希望朋友们一如既往地支持友成团队!让我们携手,助力这支队伍行稳致远。通过我们的持续共创,让我们那些尚未达成的心愿继续达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