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教育建设的不断完善,焦点也开始由单一对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转为兼顾提升教师能力与学校管理质量等“软件”领域。对此,乡村青年教师社会公益支持计划,又称“青椒计划”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颇具潜力的道路。
近日,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先生就“让乡村教师培训迈上信息化的快车道”发表讲话,一起讨论如何让更多满腔热忱的乡村教师能够享受到信息技术的红利,成为农村孩子学习路上的优秀“引路人”。
随着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配备不断完善。相比而言,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教育质量提升的“软件”要求则是更难啃的“骨头”。为了帮助弱势群体跳出“贫困陷阱”,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宏伟目标,培训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
“要着力改革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党和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并采取多种举措补充和提升乡村的师资力量。信息时代的乡村教师培训,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尤为广阔。
作为高校、企业、公益组织多方发起并参与乡村教师培训的一次创新尝试,乡村青年教师社会公益支持计划,又称“青椒计划”,为“互联网+教师培训”探索出了一条颇具潜力的道路。
通过网络直播,全国各地的乡村教师可以定期学习“青椒计划”的课程,每周两次聆听北师大、华师大专家的定制课程和全国各地专家、一线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并通过各种社群交流工具组成学习共同体。基于乡村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我们将“青椒计划”定位为远程、长期、陪伴式的培训,并摸索出一些经验。
首先,课程要“有用”。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得到专业的指导,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持续改进教学,不断完善自我。为此,项目发起方专门设计了贴近乡村教育实际,乡村青年教师和孩子急需、实用性的课程。
目前“青椒计划”已经形成了以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跨界导师师德课+分学科选修科目为内容基础的课程体系,以名师专题讲座+优质课程观摩+同步双师课堂为主的学习形式,融在线教、学、研于一体。原本“高深”、学术性强的课程转化为乡村青年教师听得懂、用得上的内容,在赋予教师更多选择权的同时,也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
其次,学习要有“技术含量”。项目组专门研发了学情统计平台,统计学习考勤、作业反馈、社群活动参与三项指标,对学员进行“画像”,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定期汇总学习情况并奖励优秀学员,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激励。
数据平台也可定期将各区县教师的参与情况汇总至区域管理员,形成有针对性的分析报告,帮助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更好地了解本地学员的学习情况,提升学习效率。
再次,过程要有“温度”。“互联网+教师培训”正在由1.0时代“实现在线直播功能的数字教室”向2.0时代“开放式、扁平化、交互化的虚拟社群”转型。“青椒计划”通过社群化运营将培训变为有温度的“陪伴”,用小打卡、写简书等形式激发教师的活跃度和黏度,并发掘优秀种子教师带动更多人主动学习。
社群化学习建立了教师自主发展的生态支持系统,架构起稳固、信任、活跃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产生了共同的价值观和更强的归属感。
截至2019年3月,“青椒计划”共覆盖全国20个省、202个区县、8678所学校、53368位乡村老师,开设专业类、师德类、学科类课程236讲,课程参与超过120万人次。
我们热切地期望各方力量合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让更多满腔热忱的乡村教师能够享受到信息技术的红利,成为农村孩子学习路上的优秀“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