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视点 | 志愿服务亟待更专业的管理

友导读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对整个社会应急管理体系提出挑战的同时,激发了全社会的大爱、志愿精神和共赴国难的奉献精神。大量志愿者慨然践行公民社会责任,驰援一线,贡献力量。截至5月31日,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了881万,志愿项目超过46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9亿个小时。

令人感动和振奋的数字背后,是被突发公共事件激发出的爱心和行动力,是一种可贵的社会正能量;但是同时,这股正能量是否得到了有效的管理?是否发挥出了它最大化的社会效益?6月9日播出的《焦点访谈》栏目提出了问题:如何建立中国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管理体系,促进当代志愿服务精准化、规模化、体系化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社会发展守望者的媒体已经尽到了“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的社会责任,接下来,我们呼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民间公益部门和学术界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民间志愿力量专业管理问题的讨论,为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献计献策、用思考和行动回应时代课题。 

本文长度约3902字,阅读全文大概需要8分钟


 

6月9日的《焦点访谈》栏目总结报道了在刚刚过去的疫情中,抗疫第一线的志愿者奋不顾身、共赴国难的善行义举,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建立中国志愿服务的管理体系,促进当代志愿服务精准化、规模化、体系化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和2008年突发的汶川地震一样,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对整个社会应急管理体系提出挑战的同时,激发了全社会的大爱、主动担当的志愿精神和共赴国难的奉献精神。很多人自发成为抗疫救灾志愿者,驰援一线,慨然践行公民社会责任,贡献力量、贡献爱:

 

正在装卸物资的志愿者们,图源:经济日报

 

其中包括这期《焦点访谈》报道的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雷神山医院转运患者的救护车司机李华师傅;每天工作17个小时、义务帮社区2000多户居民买菜、送菜的“90后”快递小哥苍禹威;千里自驾,去武汉抢救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生志愿者刘欢。除了《焦点访谈》提到的这几位典型,疫情发生以来,更多的关于民间自发参与抗疫救灾的人物和事迹报道通过各种媒体触达社会民众,关于抗疫志愿者的报道对公众心理产生的情感震荡,足以构成一场普及全国各地、现场版的“感动中国”。截止5月31日,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了881万,志愿项目超过46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9亿个小时。

 

救护车司机李华师傅,图源:央视新闻

 

快递小哥苍禹威,图源:央视新闻

 

这是令人感动和振奋的数字,数字背后是被突发公共事件激发出的爱心和行动力,是一种可贵的社会正能量,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珍惜和鼓励。但是同时,这股正能量是否得到了有效的管理?是否发挥出了它最大化的社会效益?比如:专业志愿者的专业能力是否都用到了抗击疫情最需要的地方?我们有没有专门的部门(哪怕是临时的)对大量拥集到一线的民间志愿力量进行管理,引导其合理合规地、有序地提供志愿服务?

时间回到12年前。2008年,汶川地震震动了中国,惊闻四川同胞遭遇的惨痛劫难,大量民间志愿者不惧余震,从全国各地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贡献自己的一臂之力。奔赴灾区的除了“散装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民间公益组织,包括刚刚成立一年的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当时,由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女士亲自带队的友成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在遵道、绵竹等震区,发现了一个现象:大量自发赶来的民间志愿者在震后废墟堆积的大街上找事干,却不知道该干什么;而当地政府根本没有余力来管理调度这些志愿者,最后只有将他们从救灾前线再遣散回来的地方。这件事可能全国人民都还记忆犹新。当时,友成目睹这样的状况,和地方政府合作,在遵道镇成立抗震救灾志愿者联盟,将零散状态的志愿者登记造册、统一管理,有序的分派到一线服务,既保护了志愿者的热情,又为政府救灾赢得了更充足的人力资源。紧随其后,友成又与绵竹市政府合作,创立绵竹市抗震救灾社会资源协调平台,统一管理拥集到救灾一线的人力和物资。友成首倡的“遵道模式”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被各地参与救灾的公益组织复制,被媒体大量报道,“遵道模式”“绵竹模式”被写进《灾害应对中的社会管理创新》一书。

 

友成携手兄弟公益组织成立的 “遵道镇志愿者办公室”(2008年5月资料照片)

 

在遵道志愿者协调办公室工作的友成志愿者

 

友成志愿者在遵道镇有序的参与运送抗震救灾物资

 

无论是遵道模式,还是绵竹模式,都是友成基金会在抗震救灾的应急状态下,携手当地政府共同探索出来的,回应对民间志愿力量应急管理问题的应急机制,在震后没有得到更多的报道和更深入的探索。12年之后,作为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新冠疫情袭来,民间志愿力量管理的问题再度被提上日程。我们很高兴看到央视《焦点访谈》专门对此进行报道,把这个问题提给了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界、民间公益组织等等在内的全社会,号召大家共同思考。

正如《焦点访谈》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工作不断改进,老百姓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不断提高,政府各部门和民间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参与社会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宽泛。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1.6亿人。从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到文艺志愿者、医疗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科技志愿者等,志愿者年龄层次更加丰富,人员构成更加多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志愿服务工作也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

在一些志愿服务的活动中,人们发现,大家志愿服务的热情很高,但有时面对突发事件,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却没有相应的人手。长时间的服务需求,怎么有序地、成批次地运转?有没有经费的支持?谁来统一指挥、避免一哄而上打乱仗?不同特长的各支力量如何形成合理的搭配?这些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作为社会发展守望者的媒体已经尽到了“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的社会责任,接下来,我们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这样一个问题的讨论,给出自己的回应。

借这个机会,我们愿意分享一些友成基金会成立13年以来探索出的在管理志愿者方面的做法,供各界同仁参考。

1、遍布全国的“友成志愿者驿站”体系,打造出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实际需求和社会各界扶贫力量之间的沟通平台和价值中枢2007年,时任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司长吴忠先生和友成基金会共同提议创设“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希望动员和支持城市的智力资源服务广大贫困地区。“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2008年10月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成为动员、资助和组织友成扶贫志愿者在贫困地区直接参与各项扶贫工作的行动计划。该计划组织城市有能力有意愿的人才,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投身贫困地区,通过社会资本的投入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一方面,要为提高当地贫困人群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要为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实施的各种扶贫项目搭建沟通平台,提供服务与支持。该计划后来被写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成为社会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友成志愿者驿站,是为实施“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在全国贫困地区设立的载体,为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实施的各种扶贫项目搭建沟通平台,成为连接资金、技术、人才提供方与需求方的价值链中游平台型机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何辉博士的研究,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自2007年至2016年底,在18 省(区市)搭建了130个各级志愿者驿站,每年组织各类志愿者3000余人,为贫困地区提供超过15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服务当地人群130万余人次。十年共投入资金5370余万元,通过志愿者驿站为贫困地区和灾区募集物资近2.73亿元。

到目前为止,友成志愿者驿站体系仍在有效地发挥平台和枢纽的职能。友成基金会后来的很多创新性公益项目(如常青义教、双师教学、电商扶贫、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等)都是基于志愿者驿站而设计和推广的。如果将友成志愿者驿站理解为一个公益价值链核心,那么依托于志愿者驿站的友成社会创新项目,则是价值链的扩展和延伸。

2、友成基金会在本轮抗击疫情中对志愿者的动员和管理。年初疫情爆发,友成迅速联合企业界同仁,募集紧急救灾资金,与复星集团旗下的复星基金会紧密合作,发起“友成抗疫联合行动”,一面对接一线医院的紧急需求,一面依托复星遍布全球的资源,从世界各国急购抗疫物资,驰援一线。在驰援的过程中,成立于1月24日除夕夜的“零零壹救援队”发挥了打通救灾物资到达抗疫第一线“最后一公里”的作用。零零壹救援队是疫情中火线成立的抗疫志愿组织,由友成基金会“小鹰计划”项目的青年志愿者发起,驰援一线的友成小鹰联合武汉当地的志愿者共同实施对接物资并将抗疫物资送达一线医院的重要任务。“友成抗疫联合行动”和“零零壹救援队”延续了友成在12年前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的经验,在对接一线实际需求、动员和组织志愿力量解决一线燃眉之急的过程中发挥了平台和枢纽的作用。

除了“零零壹救援队”,友成参与创立的博能基金会牵头发起“京鄂 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组织心理专家志愿者,利用微信社群等渠道,发挥专长,大力开展疫情中的社区心理支持活动,起到了在疫灾中稳定人心的作用,也是这次抗疫志愿行动中的一大创新和亮点。

2008年,由于全国爆发出的驰援地震灾区的大爱热忱和志愿精神,成为中国的“志愿者元年”;2020年抗击疫情,全国民众的志愿精神有增无减,而志愿服务的管理体系却还有待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指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制度机制,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之路。友成呼吁——总结我国历年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让民众自发的爱心和志愿精神插上理性、专业管理的翅膀,发挥精准化、体系化、规模化的效应,促进志愿服务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