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与贸易战交替而来,国内市场变得愈发重要。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但是,如何推进呢?提出了影响一代人的“颠覆性创新”概念的哈佛教授克莱顿 . 克里斯坦森的最后遗作推出了一个“市场开辟式创新”的新概念。即“实现了产品和服务的平民化的创新”。他认为,这一创新才是真正能推动人类经济社会走向良性循环的最有意义的创新。
“市场开辟式创新”,中国有吗?行吗?能更多吗?
日前,国务院参事、知名经济学家、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先生接受了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的专访。中国应如何另辟蹊径应对逆全球化潮流?我国“未消费市场”在哪里,如何打开?人均月收入千元的六亿人群是不是也是一个大市场?在新形势中企业该怎么办,政府该怎么办?让我们共同分享汤敏老师对这些问题的全新观点。
本文长度约4795字,阅读全文大概需要10分钟
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肯定要两条腿走路,但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扩大内需方面。我们要用市场开辟式创新来推动内需市场的发展,这是优化内循环的根本出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特邀国务院参事、知名经济学家、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2020年6月27日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刊发
汤敏
国务院参事、知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曾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如何看待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
汤敏:当前经济、社会都处于大转型重要时期,过去我们熟悉的国际大分工体系如今也面临大调整。种种迹象表明,疫后全世界可能将会出现更大的经济逆全球化潮流,市场与产业的大调整正在酝酿之中。这种酝酿并非今年才显现出来,但是,疫情加速了转型的进程。对于中国来说,挑战是非常大的。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处境,另辟蹊径,设计和调整我们的应对方法。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全面、辩证、长远地看问题。
何为“全面”?不仅要看自己,同时要看别人;不但要看国外,也得看国内;不但要看城市的变化,也要看农村的变化,等等。“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们要以一种全局观,重新设计我们的发展战略。
而“辩证”是我们一定要去研究一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是在不断转化的,坏事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变成好事。如何在面临大困难的情况下,把坏事变好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化的过程拉大了贫富悬殊, 科技的进步难以惠及普通老百姓。从国内情况来看, 其实我们对此已有所警惕,率先在全世界大规模精准扶贫,以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我们看到此前全球化过程造成的弊病,主动开启了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一带一路”。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我们也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过多地强调市场,对社会发展领域投入不够;过度强调高新科技,对应用技术开发重视不够;把很大精力放在吸引外资上,但对内开放、吸引内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有一定欠缺;从市场角度来说,我们过度依赖世界市场,开发国内市场力度不够;对国内市场也过多关注中高端市场,而忽视低端市场。这些都是问题,但从辩证的角度看,同时又是极大的机会。要解决上述的每一个问题,都会产生很大的市场和机会。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面对一些国家可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我们要不囿于一城一池,不拘泥于一时一事。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保持战略定力,一切要服从长远的大战略。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中央强调,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其深意?
汤敏: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肯定要两条腿走路,但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扩大内需方面。从全球角度看,由于疫情的不断冲击,外需不会有很大的起色,全球市场不断萎缩,甚至有可能出现大萧条。现在潜力最大、我们可控的是内循环,通过扩大内需来切实落实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等“六保”任务。这才应该是我们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那么内需市场还能不能进一步扩大?有的人可能比较悲观,事实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即使是月均收入千元的六亿人群,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回看历史,如果不考虑通胀的因素,我国全体城镇居民在2007年才达到了人均月收入超一千元,而农村则一直到2016年时才达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这6亿人的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10多年前,农村居民几年前一样。那时全国的市场也非常活跃,很多企业也从月均千元的市场中赚到了钱。现在,这6亿人购买力与当时全国的购买力一样,他们也需要生活,也需要消费。加强对他们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同时也开辟出了一个6亿人左右的巨大内需市场。
近几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显著高于城镇居民。据《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一线城市居民的消费信心是最弱的,而三线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最强。近年来,不少企业越来越感到下沉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得小镇青年得天下”,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摆脱困境的法宝。但是,目前我们所说的下沉市场主要指的还是县城,最多是到了一些乡镇的市场。对于人均收入千元的农村这个更下沉的市场,还开发不足,应该是下一步想在内需上做文章的商家的必争之地。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在您看来,优化内循环面临的难点有哪些?其重点或抓手在哪里?
汤敏:我们要用市场开辟式创新来推动内需市场的发展,这是优化内循环的根本出路。市场开辟式创新是由提出了影响着一代人的“颠覆性创新”的新概念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率先提出来的。它指的是把原本复杂昂贵的产品变成更实惠,让更多的人买得起、用得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实现了产品与服务的平民化的创新。
我们固然要强调科技创新,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市场开辟式创新,忽略“未消费市场”。“未消费人群”并不表示这些人群没有消费需求,而是由于现在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复杂、价格昂贵,他们买不起、用不上。所以,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用“市场开辟式创新”打开“未消费市场”。过去我们一谈创新,总是高科技、5G、人工智能等,但是开拓低端市场本身也是创新,而且这种创新也是对社会很有意义的创新。它不但能够提高平民消费能力和满意度,还能创造大规模的新增就业,从而进一步扩充市场。在一些人的认知中,他们更多认为这是一种商业模式,政府和民间的创新基金也不会投资这类创新。那么,现在正是到了改变的时候了,把开拓中低端市场当成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当然,要专门以创新的方式为低端市场开拓产品和服务,使产品和服务更适应“未消费人群”的需求,更简化、更实惠,而不是简单地直接推销现有的产品。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应分别发挥什么作用?
汤敏: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还是习惯于代工订单,习惯于高利润产业,但是对于改变工作方式、下沉到低端市场,很多企业家就犯难了。做低端市场是很辛苦的,因为要沉下去重新开辟市场。举一个例子,全世界70%的假发是中国生产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过去主要在青岛、河南许昌两大假发基地生产,但由于工人工资上涨,这个产业现在正逐渐转移到孟加拉、印度以及非洲等地。最近,我带了一批做假发的企业家到黔东南贫困地区,调研能不能把产业转移到这些贫困地区,现在已有4家企业准备投资,其中一家准备把企业建到村子里。贫困地区的妇女在照顾老人小孩的同时,可以做假发手工补贴家用。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但这无疑要费很多功夫。但是你要生存、发展,就得花这种功夫。就有一批企业愿意深入到中国的贫困山区,这样的企业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我们需要大量这样的企业。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市场开辟式创新应该以市场机制为主,但是政府的政策推动可以加速市场的下沉、消费的扩大,创造出更多新增就业。还是以到贫困地区做假发为例,虽然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什么大投资,也不见得能创造多少税收,贡献多少GDP,但是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提高中低端市场人群的幸福感。“六稳”“六保”首先就是保就业,这需要我们政府的政策转型。所以,应该把市场开辟式创新纳入政府的创新支持体系,特别是政府支持下的创新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应该把开拓未消费市场也列为投资的方向之一。从政府层面,还需要给开辟未消费市场的创新在前期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另外,仅靠政府的税收和财政资金的推动仍然不够,还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市场开辟式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和环境。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中央一再强调,要保持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可从哪些方面发力?要把握哪些关键点?
汤敏:核心就是扩大市场需求问题。短期来说,为了保产业链、保市场主体,政府可以提供一些补助,提供一些贷款等。但长期来说,要保住产业链,首先要保住市场。这个市场靠谁?世界市场我们不能放弃,国内的高端市场也要保持住,但要把更大的精力放在更具潜力的国内10亿人中低端市场。这方面做好了,我们的供应链产业链就稳了。做好中低端市场还有一个意义,就在于“一带一路”上有很多中低端市场,欧美也有中低端市场,我们把国内的中低端市场做好了,也可以卖到全世界,还可以到国外去生产。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全球化产生的“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恶性循环,一定要关注中低端市场。
通过开拓新市场来保持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需要企业家和政府联手,为中低端市场设计适应的产品。还要注意,未消费市场不一定都是中低收入人群,高端市场同样也有。比如,中国的老龄化正日趋严重,目前已有2.5亿60岁以上的老人,预计到2030年人数要高达3.6亿。而对老人的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家居改造就是一个未消费市场。没有创新,不去关注新市场,光空想着要保持供应链是保不住的,即使短期保住了,长期也难以为继。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广东提出要深入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在各自跑道上各展所长、赛龙夺锦,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对此,您如何看?广州如何发挥优势、实现发展?
汤敏: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可谓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但是,广东的企业家本身就是打拼出来的,给他们一个更宽松的营商环境,他们一定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位置。对于广东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机会。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次新的科技革命时期。而在科技革命创新方面,广东也是走在全国前头的。
我对广州下一步的改革开放也很关心。广州本身的科技能力是非常强的,是很多重要高等院校的集中地,但是还缺乏类似腾讯、阿里巴巴这样世界级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广州的新型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也有着很多机会。广州的贸易中心的作用过去主要靠广交会,下一步可以借网上广交会之势,把跨境电商的大平台建立起来,创造新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在未来内需市场大循环中,广州如何有更大作为,这些都需要根据急剧变化的大环境,提前做好研究工作。唯有如此,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广州才能继续走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