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成动态
首页>友成动态

从山野崛起,向时代翱翔——友成基金会“山鹰计划”项目启航

 

2025年,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启动“山鹰计划”,项目致力于培育具备变革意识与创新行动力的乡村社会企业家,通过发掘人才、系统赋能、长期陪伴与生态联结,助力他们如鹰般敏锐洞察、坚韧前行、志存高远,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让乡村成为新时代社会创新的源头活水。

 

回村重塑乡土的创变者:

从“我”到“我们”的共富新逻辑

 

而研学过程中,“社会企业”几个字更指引他反哺家乡,“从致富到共富,要让全村人都有钱赚!”几年来,杨胜明以雷山银球茶为核心,拓展住宿、餐厅、茶室、体验中心、面包房、咖啡厅等多种业态。引入新村民乡村共创模式,吸引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加入合作社的建设。

 

“挣钱有意义,花钱有温度”,杨胜明致力于成为乡村企业家,让村庄共富,老有所养的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他用家乡的茶和乡村社会企业家精神,点燃社区共富引擎。

 

用非遗为弱势群体造梦:

左手文化传承、右手乡村共益的主理人

 

 

甘肃张掖高台县,记者出身的姚艳玲成立九发女性手工合作社,为农村贫困妇女提供专业赋能,帮助她们通过传统技艺,实现居家就业,12年工艺积淀,姚艳玲也成长为掐丝珐琅非遗技艺传承人,带领九发妇女民间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助残增收”的特色之路。

 

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她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重点帮扶农村贫困妇女及残障人群,累计解决100余人就业,其中近半数为残障人士。一对聋哑夫妻历经半年失败终于完成首幅作品时,她以“聘用纸条”给予肯定,让残障人士通过手艺获得“体面劳动”。2023年,她进一步创办残障人群创业就业基地,吸纳社会残障人员,扩大帮扶辐射范围,让更多残障人士实现“双手创造价值”。

 

姚艳玲的手作项目不仅传递着“永远有钱花”的祝福,更成为乡村女性增收的“金钥匙”。从帮扶残障群体到推动非遗活化,她用匠心与爱心编织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共益的共富之路。

 

崛起的气候新农人们:

用数字和绿色守护广袤家园

 

 

十九年前,四川姑娘李小玉远嫁安徽太湖,因当地葡萄酸涩而感慨:“这么好的生态,不该有难吃的葡萄。”

 

2019年,朋友以540亩沙地抵债,她带着十多位农村大姐开荒,种下第一批葡萄苗,还养起湖羊抵抗风险,意外发现“羊粪肥葡萄、葡萄枝喂羊”的循环密码。当优质葡萄低价批发,湖羊利润微薄。她顿悟“单一种养路,只会越走越窄”

 

从此,她转型家庭农场,开发采摘、烤全羊等体验项目。为改良沙地,她请教专家,将羊粪经三个月发酵灭菌制成有机肥,替代化肥;用太阳能灯、黄蓝粘板物理防虫;种出的夏黑、阳光玫瑰获绿色食品认证。

 

2025年,她参加友成基金会“香橙妈妈”乡村女性绿色赋能启航计划的赋能学习。学短视频运营、设计游玩手册,最终让自己的农场“火出圈”。

 

如今,她兑现“带姐妹挣钱”的承诺,带动农村女性稳定就业,获评当地“十佳新农人”,“种养循环+体验经济”模式成生态农业标杆。她的气候行动与绿色种养殖实践故事,入选北京大学《气候行动与性别平等协同中国案例》。李小玉让我们看到:数字化和绿色,可以种出乡村女性的“好未来”。

 

 

 

十年来,友成基金会持续关注乡村人才赋能,先后发起“香橙妈妈”“乡恋计划”等项目。截至目前,共覆盖24省230县市的2.6万名创业者,带动12万人实现增收。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乡村创业者正沿着“生计保障—本地立足—市场拓展—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五个阶段的成长路径,逐步从个体创业者升级为创新型产业带头人。

 

在国家号召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我们认为乡村振兴目前更迫切需要的是以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通过采用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市场机制来实现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双重追求的乡村社会企业家们,他们对于乡村未来的教育、健康、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社区发展等领域将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乡村人才赋能项目的“升级版”,我们希望通过“山鹰计划”助力这部分乡村创业者“向前一步”,实现从“产业带头人”向“乡村社会企业家”的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王平理事长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公益’,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我们所有项目从策划到落地的灵魂理念。

 

2010年,我们启动了‘小鹰计划’,让满怀理想的年轻力量扎根乡村一线,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触摸土地的温度;2017年,我们发起了猎鹰加速器,为有志于用行动改变世界的社会企业家搭建起互助共进的平台;山鹰计划的启动,是这份使命的延续与深化。

 

我们要做的,是构建系统化的赋能体系,为他们输送知识养分、锤炼专业技能、链接优质资源、搭建展示平台,让每一颗‘种子’都能获得茁壮成长的养分。同时打造生态化的联结网络,让创业家之间、创业家与导师之间、创业家与更广阔的资源矩阵之间,建立起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联结,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正是在这一使命指引下,2025年9月20日,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山鹰计划”项目正式启动,十八位来自江西、福建、甘肃、贵州、云南、湖南等地的从事农业、手工业等产业的乡村创业者与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女士及各界嘉宾共同开启了一场致力于乡村创变、共同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旅程。

 

 

 

18位山鹰中,有回乡用创变思维带领乡村共富的返乡青年们,有左手文化传承、右手乡村公益的非遗“主理人们”,还有用数字和绿色守护家园的“气候新农人”们。覆盖特色种养殖、农场多元经营、经济作物、非遗手工等多个产业领域,他们的多样化探索,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我们期待,“山鹰们”用创新思维打通向上通路,以责任驱动带动乡村共富,守护绿色生态,服务弱势群体,用可持续的事业反哺家乡,以责任与信任共建希望。

 

山鹰振翅,乡村创变。“创变”,不是凭空长出的奇迹。既要带着敬畏扎稳根基,也要有冲破云霄的胆气。西北的麦浪会落,脚尧的云雾会散,皖南的山水流转,只要还有人在这片土地上,用指尖触碰嫩芽,用脚步丈量田野,用匠心守护传统,美丽乡村,便有无限可能。

 

 

项目介绍:山鹰计划

 

以“培养扎根乡土、兼具社会价值与市场能力的乡村社会企业家”为核心目标,其中,以友成基金会自主研发的“三A三力”社会价值评估体系为乡村社会企业家筛选标准,聚焦目标驱动力(AIM)、解决方案创新力(Approach)与行动转化力(Action)。

 

项目通过两年期乡土商业课程共学赋能+在地探索专题工作坊+导师师徒制陪伴+乡村社会创新项目孵化及小额创投的模式,让山鹰们实现“社会企业家精神知行合一”“收入增长与运营效率提升”“产业发展与乡村生态发展平衡”“正向影响乡村社区”四维度的提升。同时链接资源网络,搭建起乡村社会企业家支持平台,打造乡村社会企业家发展生态。

 

· 社会企业家精神知行合一:强化“解决社会问题”的初心,推动从“个人盈利”到“带动社区共富、守护生态、传承文化”的理念升级;

· 收入增长与运营效率提升:优化商业模式,提升产业规模化、品牌化能力,实现创业者自身及团队收入可持续增长;

· 产业发展与乡村生态平衡: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绿色农业、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模式落地;

· 正向影响乡村社区:通过联农带农、就业帮扶(尤其是弱势群体),带动整村或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增强乡村社区凝聚力。

浏览更多新闻稿
信息公开| 下载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京ICP备16038099号-2

订阅我们的电子邮件与新闻把握最新行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