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旱涝、泥石流、瘟疫...大自然突如其来的狂怒,被称作“天灾”、“不可抗力”。我们国家正在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防灾减灾;而自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以来,国家和民间的救援力量也积累了在“不可抗力”面前,用人类的爱、同情、智慧、创新和行动的力量减轻痛苦和伤害的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点在2020年初的抗疫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友成基金会不是专业的救灾机构,然而友成创立十四年以来,践行了“逢灾必救”的人道主义原则,展现了精准救灾的专业素质和在救灾行动中营造公益生态的创新思维。
在举国纪念512的时节,友成邀请您一起回眸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十三年来精准救灾的实践,共同感受爱和智慧的力量。
512大地震发生十三年了。大地震“不可抗”的摧毁力量,和大地震之后从全体中国人心中爆发的“不可遏制”的支援与重建的行动力量,这两种无比强大力量的交汇,令“512”成为中国人集体记忆中刻骨铭心的符号。
对友成基金会而言,512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这一天是友成的生日。2008年5月12日,正当友成人聚集在北京京城大厦的办公室举办自己简朴的一周岁纪念会时,大厦的摇晃和紧接着传来的“汶川发生大地震”“温家宝总理已飞往灾区”的消息,将友成的周岁纪念会迅即转变为“友成抗震救灾动员会”。生日——救灾日,使命,似乎是注定的。
2008.5.12 友成1岁生日——救灾日
友成基金会并非专业的救灾机构,但是当大灾重创了神州,家园倾覆、同胞哀号之际,友成对于“抗震救灾”这一使命的承担,是第一时间、不假思索的:这不是主动选择,而是义不容辞。这是不需要标榜的人道主义,也是友成信念中一个公益组织的底线。
2008年512抗震救灾,作为一个非专业救灾的年轻基金会,友成没有停留在通过媒体呼吁或捐钱捐物,而是由创始人、理事长王平女士带队,于13日凌晨飞赴救灾第一线,成立友成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第一时间”靠近灾难“第一现场”,以灾区同胞的需要为“第一需要”,在这三个“第一”的原则下,应对灾区真实需求,展开精准救助。
友成基金会512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
在512抗震救灾中,友成开创了有效集结抗震救灾志愿者的“遵道志愿者联盟”模式,“绵竹市灾后重建社会资源协调平台”这样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
震后48小时内,友成组织的北京第一支由11个集装箱组成的救灾物资车队出发开往灾区;
友成在物美集团支持下组织的北京第一支救灾物资车队
震后48小时内,友成发布第一份根据灾区调研列出的急需药品清单,72小时内将复星医药、大连美罗药业捐赠的650万元药品发放到灾区一线医院,并立即给到捐助者反馈;
友成基金会向抗震救灾一线医院捐赠急需药品
震后第三天,友成通过国家电台节目,并邀请心理专家赴灾区为受灾同胞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
震后第三天,友成组织防疫专家组进入灾区防疫,并为深入灾区的医疗专家捐赠意外保险……
震后三十天时间内,友成基金会已向灾区捐赠救灾物资 998.19 万元,善款累计人民币 448.5281 万元。
这就是一个创立仅仅一年的民间公益机构的效率。
自2008年512至今,十三年了,这些年,友成的救灾行动绝不仅限于512抗震救灾和最近2020年初的抗疫救灾这两场大灾的救助,而是可以说“逢灾必救”:
早在512之前,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中,就有成立仅仅半年的友成在灾区积极协调人力物力救灾的身影;
512之后,2010年初西南大旱,友成在理事企业复星集团和吉立富投资公司的支持下发起“赈旱行动”,根据灾区“第一需要”捐赠大批储水罐,保障了超过2万名灾区同胞的饮水;
同年的玉树地震中,友成与国家救援队并肩作战,担当“押粮官”,在专业救援队员最艰苦的时候,为他们补给能量,保证了国家救援队的战斗力,并深入受灾地区,为当地人民送去救灾物资。
友成志愿者与玉树灾民同胞在一起
同年8月的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友成根据灾区“第一需要”,迅速送达救援志愿者和灾区群众最需要的生活物资和防护服;
2011年云南盈江地震,友成立足盈江当地条件设计建造的“竹编为墙、彩钢做顶”的过渡安置房,为无数百姓提供了灾后一到两年的庇护所;
友成志愿者与玉树灾民同胞在一起
同年8月的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友成根据灾区“第一需要”,迅速送达救援志愿者和灾区群众最需要的生活物资和防护服;
2011年云南盈江地震,友成立足盈江当地条件设计建造的“竹编为墙、彩钢做顶”的过渡安置房,为无数百姓提供了灾后一到两年的庇护所;
2020年的抗疫救灾,友成携手复星、汉坤、埃森哲、微软、淡马锡等企业和爱心人士,从全球急购价值超过1000万元的抗疫前线紧缺物资,第一时间送达一线医院。
在灾难面前,自身是不是专业救灾机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益”首先意味着爱、同情、责任和行动——贯穿于这一切的,还有表现为务实创新的智慧。
在纪念512抗震救灾十三周年之际,我们愿与各界朋友一起回眸友成在历年赈灾行动中秉持的这些一以贯之的特质,我们概括为三个关键词:精准,生态和专业。
01
精准:表现为与灾难面前迸发的强烈同情心同时运作的注重救灾行为有效性的理性精神,以及将爱心企业和各界爱心人士捐助的每一块钱(物资)用到点子上的有效行动力。
★ 举 例 ★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中,友成在“第一时间”的救援行动即体现了灾区同胞的“第一需要”:
第一时间通过当地志愿者的实地调查拿到受灾同胞最急需的药品需求清单,保证了以友成理事企业复星集团为主的爱心企业捐助的价值650万元的药品切实发挥作用;第一时间呼吁全国救援力量注重“灾后72小时的生命救援”;
第一时间回应受灾同胞心理援助的需要;第一时间通过实地调查,注意到灾区对“裹尸袋”“女性卫生用品”等没有得到满足的物资需求,并立即在友成救灾物资中配备了这些物资,送达灾民同胞手中;第一时间意识到灾后的防疫需求,派出10人组成的防疫专家志愿组,携带价值500万元的检疫设备和试剂赶赴灾区防疫;
第一时间注意到灾区由于道路塌方等原因无法通行大型车辆,向灾区紧急捐赠100台越野车和60台摩托车,保证救灾物资送达灾民;
第一时间注意到灾区家庭和受灾儿童的需要,从平整荒地开始,友成志愿者用八天时间建成灾区第一座儿童活动中心,占地4000平米,于6月1日儿童节当天开园。
512大地震的灾后救援,整体体现了全国民间救援力量的巨大热情和行动力;然而在救援的理性、有序性等方面的缺失暴露出我国民间灾害救援管理上的不足。友成基金会的512救援行动,在缺乏统一有效管理的民间救灾整体背景上,体现了当时非常稀缺而珍贵的精准救援的理性力量。
在对512灾后救援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媒体报道(来自哈佛商业评论网、新浪公益频道、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青年报等)和出版的《灾害应对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等书籍中,友成的救灾经验被大量的引用和探讨。
而在512之后友成参与的灾难救援行动中,这种“精准救援”的理性精神,与第一时间反应和快速行动的传统,被一直贯彻着。
★ 举 例 ★
2010年初西南大旱,友成“第一时间”(24小时之内)通过友成志愿者广西云南驿站调研发现,灾区的“第一需求”不再是已得到解决的水源,而是储水设备;针对这一需求,与友成理事企业复星集团和吉立富投资携手,为121所学校和村庄捐赠水柜127个,增加 780吨的饮用水储备能力,直接受益人数为22906人。
2011年云南盈江地震救援中,友成第一时间意识到,社会组织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不在救灾的第一阶段,而在后期的心理援助、社区服务、生计恢复等领域。关注到大量灾区同胞在灾后一段时间过渡安置的需要,根据当地大量出产竹子等实际条件,以及彩钢瓦隔热效果好、安全、环保、牢固、价格低廉、容易安装等特点,友成因地制宜设计出“竹编为墙、彩钢做顶”相对安全舒适的过渡安置房,组织灾区群众一起动手建设临时家园。“彩钢瓦过渡安置房”在盈江大片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获得前来视察的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肯定。
“彩钢瓦过渡安置房”被沿用于友成在2013年雅安地震救援中,成为民众负担得起、能自己动手建设,可以尽快改善居住条件、恢复社区功能的最佳过渡安置方案。友成在雅安捐建彩钢瓦安置房的过程中,埃森哲(中国)向玉溪村捐赠12000 平米彩钢瓦,由此开启了埃森哲(中国)与友成长达十余年的公益合作和延续至今的公益友谊。
在雅安地震救援中,友成的务实创新、精准救援行动还包括:
1、 创造性的设计出“家庭应急包”,集中满足一个家庭在紧急救援阶段的饮食、避险、卫生等需求。
2、雅安震后第二天,友成救灾工作组火线搭建友成芦山志愿者驿站,执行救灾工作。注意到震后道路塌方等实际情况,友成协同当地“摩托车志愿队”,20 多辆摩托车来回穿梭,只用了 1 个多小时将 1600 个友成家庭应急包运到玉溪村,现场签收发放,创造了“奇迹”。
王平理事长在雅安地震灾区调研
3、在过渡安置阶段,友成看远一步,组织灾区群众利用当地盛产竹子的实际条件,组织他们开展竹编项目,恢复生计,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地民众因灾返贫。
02
生态:尽管在2008年,国际上“集合影响力”的概念还没有传入国内,友成在512地震救援中已经开始注重协调来自方方面面的救援力量,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协商解决问题的多方合作机制,促进各方联合行动,形成救灾中的大公益格局,构建健康有序的公益生态。
★ 举 例 ★
一、遵道模式:2008 年 5 月 15 日,在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女士亲自在救灾现场的协调下,友成基金会与同样在一线救灾的万科救援队、深圳登山协会,与绵竹市遵道镇政府(这个镇政府80%的干部在救灾中牺牲了)合作建立了首个政府和社会各界合作参与救灾的开放性平台——遵道镇志愿者协调办公室,先后有四十家社会组织(28 家注册机构,12 家未注册),470 多位在册志愿者在灾情下集合在这一工作机制之下,协同发挥力量救灾。
遵道友成志愿者驿站
友成同时在遵道镇建立了友成志愿者驿站,吸引了无数来自全国的救灾志愿者,在这里形成了“遵道志愿者联盟”。大家奔走相告说要想做志愿者到绵竹去,到遵道去。每天大量的志愿者通过这里进入灾区,因为别的地方几乎不可能进得去。
这是被业内广泛传播和媒体广泛报道的“遵道模式”。
二、绵竹市灾后重建社会资源协调平台:2008年6 月 21 日,为了推动政府与社会各界联合救灾,友成基金会联合绵竹市政府,携手在整个512救灾期间派出十余人的专家团队参与友成救灾行动的麦肯锡公司,在成都共同举办了“绵竹市灾后重建多方协作友成论坛”。友成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和NGO组织代表200多人参加论坛,他们都是通过友成的介绍第一次来到灾区,许多人从此得以和绵竹市建立联系并提供资助。
这次论坛同时也是友成的第一届第三次理事会的现场办公会,友成的创始副理事长陈东升先生、邓中翰先生,理事刘小俞女士、吴亦兵先生,康晓光先生都在现场。
绵竹灾后重建多方协作友成论坛上的友成理事会
随后,绵竹市政府与友成基金会、麦肯锡三方共同讨论了“绵竹市社会资源协调机制”的基本职能、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以及参与各方的分工合作机制,在绵竹市政府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7 月 12 日,“绵竹市灾后援助社会资源协调平台”官方网站(http://need.mz.gov.cn/)上线,实时发布绵竹市灾后重建的供求信息。据统计,当年这个社会资源协调平台为绵竹市协调了超过6000万的资金和物资。
当时灾区的问题是:大量民间救援志愿者和资源涌入,一个个民间组织是散落状态,而相对高效的政府部门无法协调海量资源。震后灾区的社会需求与社会资源之间需要一个政府之外的有公信力的平台机构,提供服务,帮助政府在供需之间进行协调、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友成第一时间贡献了民间智慧和创意,迅疾填补了这一空缺,在社会资源协调平台的搭建上发挥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牵头构建灾难救援中的公益生态。可以说,友成基金会“以天下为己任”的“基因”,已经推动这个才一岁的民间公益组织开始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发挥救灾中的“集合影响力”。
而这种构建公益生态的整体思维,在其后的“赈旱行动”、玉树地震、盈江地震、雅安地震等灾难救援中,特别是2014年鲁甸地震救援行动中,已经作为友成的传统,得到了延续和迭代。
由于自2008年512大地震以来自然灾难频仍,2014 年,友成基金会历时 7 个月的研发过程,研发了 “援动力”项目,募建公益组织灾区工作站,为在灾区救援的公益组织在灾害发生后 12 周内,提供生活和服务灾民所需的软硬件支持,以提升公益组织的救灾效率,营造公益生态。
2014 年 8 月,在云南昭通鲁甸地震救援行动中,“援动力”项目以震中龙头山镇为中心,建立了 7 个“援动力”工作站,为一线救援志愿者提供了 260 个“援动力”工作包, 为灾区群众分发了2200 箱爱心包。据不完全统计,共有 54 家公益组织,共计 600 余名志愿者进驻到“援动力”工作站中进行救灾工作,为 7000 余受灾群众提供了援助。
2014 年 8 月,在云南昭通鲁甸地震救援行动中,“援动力”项目以震中龙头山镇为中心,建立了 7 个“援动力”工作站,为一线救援志愿者提供了 260 个“援动力”工作包, 为灾区群众分发了2200 箱爱心包。据不完全统计,共有 54 家公益组织,共计 600 余名志愿者进驻到“援动力”工作站中进行救灾工作,为 7000 余受灾群众提供了援助。
当时在鲁甸救援的志愿者表示:“我们是专业志愿者,需要专业的补给。工作包非常适合救援志愿者。”另一位志愿者表示:自己刚刚到鲁甸。因为走得比较匆忙,未及充分准备;现在领到的援动力工作包解决了他“好多天的后顾之忧”。
在鲁甸救灾的中国民间联合协作救灾大本营负责人邢陌表示:友成基金会“支持救灾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定位非常准确,公益组织欢迎这种准确务实支持又不横加干预的创新模式。
2014 年 9 月 19 日,第三届中国慈展会在深圳开幕。友成基金会的“援动力公益组织灾区工作站”在慈展会实景亮相,再现了其在救灾过程中为公益组织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在第三届慈展会慈善项目大赛中获得“年度特别奖”。
03
专业:尽管友成基金会不是专业的救灾机构,但是在每次义不容辞投入的救灾中,友成的行动都体现了一个公益机构的专业素质。如果说512抗震救灾是一次来不及准备的临时大考,友成在这场大考中体现的专业性、创新力有目共睹;512之后,友成积极推动建立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参与国家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2009年5月,友成与国家地震局紧急救援中心合作进行了专业应急志愿者联合演习。友成自身成立“民间灾害应对支持中心”,举办“友成大学灾害管理高级研修班”,促进中国民间救灾的专业化。
2009年5月,友成与国家地震应急救援中心在绵竹举行应急救灾联合演习
在历次救灾行动中,友成也锻炼了团队的专业能力,促进了友成机构文化的发育成熟。
友成在救灾中的专业素质在最近的一次大灾救援:2020年初“友成抗击新冠肺炎联合行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友成在春节前即敏锐的意识到武汉疫情的严重性,并组建直接联系灾区一线志愿者和捐赠方的“零零壹救援队”,第一时间获取灾区的需求,迅速对接友成基金会创始副理事长郭广昌先生领导的复星集团旗下的复星基金会等合作伙伴,形成由友成基金会、上海复星基金会、北京博能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抗疫联合行动方案,并立即得到友成理事会批准。
友成基金会成立了由秘书长零慧担任总协调的抗疫救灾工作团队,连续36天在网上办公,协调各方力量:向抗疫一线提供捐赠的企业和爱心人士,通过全球网络采购应急抗疫物资的复星基金会,湖北抗疫一线各家医院,负责物资的运输、对接、送达医院的志愿者……在高效完成物资送达的同时,第一时间向各方反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友成团队保持了随时在线、使命必达的专业精神,创造了从接到需求到物资送达仅用16个小时,将1600套防护服送到一线医院的案例。
友成协调各方资源,仅用16个小时,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急需的抗疫物资送达
在抗疫联合行动中,友成团队成功的应对了两大挑战:第一,如何在保障前方志愿者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效率;第二,如何在募款、物资采购和物资分发这三个环节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保证数据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醒前方志愿者的安全是友成团队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整个项目由资金募集、物资采购和物资分发三个环节构成,而且又是在三个甚至更多的工作空间,对数据的集中、复核就成为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在整个项目期,友成坚持按双日报和周报的方式披露我们的项目信息,获得长期合作伙伴的称赞。
在友成第一次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没有预案的情况下,友成团队多年积累的务实创新,破圈合作思维,项目全流程把控机制等专业素质迅速发挥作用,保证了这个千万级体量的抗疫救灾项目高效执行。
复星集团、微软公司及员工、泰康保险集团、淡马锡公司及员工、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及员工、松鼠AI(上海乂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NAOS 、广东康福星科技有限公司、海华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联合行动,共同抗疫。友成与复星等企业在长期合作中建立的信任和价值观的认同,是这次抗疫中彼此高效协作的重要基础。
友成在疫情发生后的迅速反应、专业高效的执行得到了灾区一线医院、一线志愿者、合作抗疫企业、民政部等各方的高度肯定。而友成自身对项目严格同时又能应对实际情况不断迭代的管理制度,也成为友成在这次抗疫行动中累积的重要知识资产。
从2008年512到2020抗疫救灾,友成的每一次救灾行动,都是复杂而艰苦的操作过程,对友成而言,是担当、是开拓、是进取、也是成长。我们在512 十三周年之际回顾这一路探索、创新、协作的历程 ——
一是为了对一路上与友成携手同心实现利国利民这一公益的最终目标的各方合作伙伴表达深深的谢意;
二是表达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对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务实创新精神的坚守——这不仅仅体现在救灾中,而是在友成十四年的成长过程中一以贯之的;
三是期待全国公益同仁,与友成一起,用创新行动促进当代中国公益组织的蓬勃发展和公益生态的健康发育。
让我们一起馨香祝祷:中国平安,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安康。
订阅我们的电子邮件与新闻把握最新行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