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成观点
首页>友成观点

专访|王平理事长:人总要有点终极目标 才不会陷入平庸之困

30年前,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首次落地中国,女性权益、性别平等、公民社会等议题成为时代强音,激荡着无数人投身公益事业。

今年,全球妇女峰会再度于北京召开,两场跨越时空的盛会,见证着中国公益与女性议题的发展脉络。

为此,《社会创新家》推出 “对话第一代女性公益人” 系列,将目光投向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平。作为公益领域的女性领导者,从体制内政策研究到海外求学,再到金融投行打拼,她的人生,步步破局。

18年前,她毅然选择了一条鲜有人走的路:创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深耕乡村振兴与社会创新领域,并提炼出一套名为“三A三力”社会价值评估体系。跌宕人生的背后,是她一以贯之的“底层逻辑”:一个长期主义者对美好社会的永恒追寻。

本篇专访聚焦于王平女士对女性议题的独到见解,探寻女性领导者的独特力量,看这位长期主义者如何以公益实践回应时代对性别平等与社会创新的呼唤。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 王平



1、道与三A三力

 

《社会创新家》:今年是友成成立的第十八年,如果将基金会比做人的话,友成已经步入了成年。作为创始人及理事长,您带给友成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王平:去年,在友成即将步入“成年”之际,我们系统思考了:友成的核心实践是什么?最希望留下的精神遗产又是什么?为此,我专门致信友成全体成员。如果说遗产,我认为最核心的,也是基金会必须坚守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公益”。社会的改变必须通过人的改变才能实现。多年的思考和观察,我逐渐意识到,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是认知,不改变认知,解决的都是表象问题,而且还会在解决旧问题时产生新问题。由此,友成开创了“三A三力”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关注乡村青年教师的“青椒计划”、关注乡村女性的“香橙妈妈”以及返乡青年的“乡恋计划”等。

这一理念指引着友成的项目逻辑,也贯穿于我对团队的要求。团队自身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自身无法成长,缺乏理想信念,又何谈点燃他人、改变世界呢?基金会门口醒目的“You Change”标识,正是我们的精神。其核心在于:改变,从自身开始。唯有改变自己,方能影响环境。因此,友成至今坚持每周一晨读《大学》,时刻铭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一切始于“修身修心”,并将此作为永恒的信条。若能坚守此念,认识到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内心,方向便更清晰而坚定。

 

《社会创新家》:所有的改变都从认知出发、从心出发。这是您何时领悟到的呢?

王平:这源于我的个人特质。我喜欢思考并习惯记录。最近翻阅十多年前的笔记,我发现那些关于生命本源的认知,其实从未改变。那时的感悟,至今我仍在反复体味,我翻看十多年前的日记,发现那时的我就已经认识到: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本自具足。佛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相信佛陀揭示的真理——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分别、妄想、执着而不能显现。

我们传统文化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若迷失于纷繁的“万物”之中,脱离了根本的“道”,心便会陷入混乱。 这“万物”如同大树生发的无数枝杈。若只困守于一枝一叶,便难以窥见全貌。要回归“根目录”,那是生养万物的本源。

有时我也会困惑:明明年轻时便悟到的道理,为何还会有烦恼?当烦恼升起,我便继续追问:这里面,我肯定执着了什么?一旦你放下执着,心就回归平静了。佛陀的思想,给了我清晰的指引:不断内观,向内省察自身的处境。当下许多人的焦虑与苦恼,根源或许正在于此——未能回归初心,或在追寻的路上,被过多杂音所扰。

 

《社会创新家》:您是否将这一人生哲学带到了基金会?带到具体项目上?

王平:我曾思考凝练出“三A三力”社会价值评估体系。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公益项目或组织,应该具备三个核心维度,即目标驱动力(Aim)、解决方案创新力(Approach)、行动效果转化力(Action)。它超越了传统的投入-产出评估,更关注项目的根本价值、实际带来的社会改变以及组织的成长能力。

“三A三力”正是助人、助组织回归“道”的工具。它契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逻辑。

首先,它帮助你进行价值观的排序,从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回归根本。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排在第一位,设为目标。一旦排定,第二、第三位就变得清晰。那些排在末位的东西便可以淘汰。你可以随时拿起这把“尺子”,问问自己。我现在为什么事烦恼?这事和我终极的幸福、目标有关吗?如果无关,我是不是可以放下?淘汰掉无关的东西,你就守护了初心,换回内心的平静。

而且这三个A必须一致。如果三者不一致了,你肯定感到不对劲。比如:你不想做这事?可能是这事和你的目标不对应,那就去找真正想做的;或者做这事老碰壁,做不成?可能是方法不对,或者更根本的——初心漂移了,不符合目标了,那注定不成。因此,“三A三力”本质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训练。它既能服务于组织,亦能助力个人修行。

 

《社会创新家》:您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及过个人经历,“创立公益基金会,是我人生几十年来跨界经历和深思熟虑的结果。回望自己的一生,看起来有很多的选择和变化,但其实都在为这个选择做准备。”这正是“三A三力”的体现?

王平:提出“三A三力”,也是我对过往人生经历的总结。

我的经历你可能有所了解: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毕业后在中联部做了十年政策研究,之后离职赴美留学,回国后投身金融业,做投行、咨询。不少同事、朋友疑惑:近四十岁时,为何放弃中联部的“铁饭碗”?而创办基金会时已经52岁了,这些选择在旁人看来难以理解,为何我能如此坚定、笃定?

人总要有点终极目标,才不会被眼前苟且消磨,也不会过分计较当下得失,这是我极看重的。任何行为背后必有内心驱动,即你灵魂深处真正的渴望。为了它,你可以不顾一切,克服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实现目标的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只要服务于终极目标,你就能百折不挠,行动力自然就出来了。

尽管我历经时代变迁,但我对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的追求从未改变,即便身处西方也未曾动摇。早年经历就像一块块拼图,锻炼了我,积累了财富,最终拼出公益的轮廓。我的人生,正是在坚守这份理想中不断做出选择。

 

友成基金会十八周年携合作伙伴探访乡村教育项目地

 

2、公平主义者

《社会创新家》:您52岁创办基金会时,阅历、人脉、资源已相对丰厚。而当下行业里,不少年轻人虽对公益满怀热情,却常困于经验与资源的匮乏,甚至因此陷入倦怠。对于年轻人踏入公益行业,您有什么建议?

王平:做公益源于骨子里的热忱,渴望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值得尊重。我女儿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友成,也在公益领域。

但整个职业生涯都固守在一个组织,可能有所欠缺。人需要多元的历练。若有机会,可以先在商业或其他领域深耕,成为专业人士,积累财务基础与能力,再回归公益,或许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我当时也不喜欢投行的工作,那并不契合我的本性,过程很痛苦,但投行处于市场经济塔尖,涉及项目运作、法律、财务等,很锻炼人。当然,有人天生无需为财务发愁,他们能很快投身喜欢的行业,但更多人需先打拼基础,再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归根结底,每个人的际遇不同,路径也不同,甚至有人退休后才开始做喜欢的事,这也是一种人生选择。

 

王平探访友成乡村教育发展项目

 

《社会创新家》:作为行业的女性领导者,您认为女性领导者有何独特性或优势?

王平:优秀的领导力,其根源不在于性别。虽然生理差异会多少影响个人的性格特质和素质,但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人的心理状态与人格健康度。比如心理学上的九型人格,它以人格类型为划分,而非性别。每个人内在都包含阴阳两面。一个男性或女性身上,可能同时具备多种特质。

任何一种性格特质,无论是勇敢还是谨慎,关键在于它是否平衡健康。当一种特质发展到极端,就会转化为劣势。以“勇敢”为例:如果将其程度划分为1到9分,那么拥有3到6分的勇敢通常是优势;如果达到9分,就成了鲁莽,走向了极端,变成了缺点。勇敢本身是一种特质,但极端化的鲁莽就是缺陷。这种规律,不分男女。

因此,当一个人通过自我修炼,拥有健康、积极、向上、不极端、平衡的人格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自然也能展现出优秀的领导力。

当然,领导力确实需要一些先天的性格特征作为基础能力。这里又要提到“三A三力”了。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强烈的目标驱动力,这是内生的驱动力,让他/她不是简单的追随者,而是创造者和引领者。同时,领导者需要强大的方案创新力,这意味着要勇于创造,而非简单复制或跟随。行动效果转化率更是不言而喻。所以,“三A三力”也是一个领导力模型。目标驱动力、解决方案创新力、行动效果转化力这三者的一致性,正是一个人领导力的核心标志。

 

《社会创新家》:2015年,友成基金会发起“香橙妈妈”项目,通过“线上MOOC学习+进阶式创业赋能体系+陪伴式创业孵化”的创新模式,推动乡村女性的全面发展。这一项目设计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王平:项目设计的核心在于:发现她们最迫切的痛点和需求。这个需求不是我们想象的,而是通过长期驻扎在一线的项目官员,他们调查的需求,项目逻辑也是动态演进的,为当地女性发出真实的呼声。

早期,贫困是她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女性因贫失权,经济依赖导致家庭地位低落、自信缺失。人是“支棱”不起来的。那时,“经济赋能”就是钥匙:解决收入问题,才能撬动改变。于是,我们以电商赋能为核心课程,帮助乡村女性迈出农产品网销第一步。但经过两年多的农村电商探索,我们发现:网络销售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复杂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于是,2.0版本应运而生,在原有基础上,我们新增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产品开发等系统课程。

如今,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孩子的成长环境早已不再是那片封闭的乡土世界,短视频里的多元价值观冲击着传统认知,以及青春期心理问题的蔓延,让他们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压力与潜在不良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母亲们对科学育儿与家庭建设能力的渴求愈发迫切。但是长期以来,乡村地区这类学习资源相对匮乏。为此,我们启动了“港湾计划”,这个计划包含:家庭教育知识、自我成长能力、乡村女性心理健康等。

项目更深层的逻辑在于“陪伴式社群”。我们构建互助社群,由导师与志愿者提供持续陪伴,随时答疑、探讨生活难题。我们手把手传授技能,通过互动重塑认知,并培育社群内生的互助网络——骨干女性带头,彼此扶持,形成项目的完整闭环。

 

《社会创新家》:不少城市精英、公益机构进入乡村开展项目时,难免会带有一定的认知偏见。但听您描述的“陪伴式互助”模式,强调大家共同面对问题、协力行动,这能消除不少的不对等性。

王平:在项目地,许多参与资助的城市精英,其中不乏企业家、媒体人等反而会羡慕当地的她们,羡慕她们扎根土地的生态底色,更羡慕那份未经雕琢的纯净生命力,而这正是许多都市人稀缺的。当她们在项目中习得新知识、新技能,再与自身独有的生命力相融,这样的成长与蜕变,更令我们敬佩。

我亲眼见证,在“香橙妈妈”的一堂AI应用课上,她们反应敏捷,通过与AI对话生成的广告文案,十分精彩,接受能力令我们惊叹。曾经的她们囿于灶台,如今凭借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经济独立,很多拥有了自己的网店、产品,也赢得了家人发自内心的认可与尊重。

公益的本质是平等。以伙伴而非救世主的心态交流,才能建立真正双向的学习关系。这绝非单向输出。我们同样被她们的坚韧与智慧深深滋养。

 

“香橙妈妈”港湾计划走进甘肃庄浪

 

《社会创新家》:除了“香橙妈妈”项目,在所有女性议题中,您个人会关注哪个具体问题?

王平:我本人很少定义自己。我更认同自己是“公平主义者”。我们开发“香橙妈妈”项目,是因为目睹部分女性深陷困境亟须援手,而非因为性别标签。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资本在经济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其对女性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资本的出现与流动为女性带来了改变。当女性能通过劳动获得资本回报时,也获得了经济和人格独立的机会。同时,资本天然追求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性别歧视和职业壁垒。但从消极的一面来看,资本的逐利性又造成了对女性的物化与矮化。

而令人欣慰的是,当今女性的价值正日益彰显。尤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AI)的勃兴,对女性而言将非常有利。它能极大弥合我们基于生理的局限,解放体力与时间。更关键的是,女性的创造力往往更为丰沛,这种创造力源于她们对人类的深切关怀,这便会驱使她们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现在,有了AI 这一强大工具,她们能更有机会表达与创造。

 

3、养成内观的习惯

 

《社会创新家》:一个老生常谈但确实困扰着许多职场女性的问题,该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这样的问题困扰过您吗?

王平:一定会有困扰。在人生的某些阶段,家务负担会重一些,比如我母亲在世,她身体不好或者情绪不好时,肯定会影响我的事业。但首先要认识到一点:你能有机会做公益,或者从事你热爱的事业,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甚至要意识到:我能活到现在,拥有这样的条件去做想做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所以,首先是心怀感恩。你要感恩家庭为你创造的一切基础和条件。当你真正把这种感恩的心态摆正以后,你就摒弃了对立的心态。

时间是固定的,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客观存在。关键是心态。当你内心平和、充满感恩,就不会产生对立感,也不会情绪化,矛盾便不会激化。说到底,这是一门需终身修习的课业:换位思考的能力。

 

《社会创新家》:您如何保持思考的习惯?如何不停地学习进阶?

王平:这与我刚才提到的人生终极目标直接相关。若你确认此生的终极目标——是为成长,是为实现生命最大的觉醒与跃升,那么,你经历的一切都是滋养。它们无不在教导你、磨砺你、推动你向上生长。从此,生活的每一天,所做的每件事,都会引发深思,它自然成为你精进的过程。你不再为做事而做事,而是为提升自己而行动。成长的关键,在于主动从每件事中汲取技能与经验,不断记录、升华、沉淀,而非消极应对。

 

《社会创新家》:您最想传递给女性的话是什么?

王平:永远不要放弃做最好的自己。但这个“最好的自己”,不是他人眼中的你,而是你心目中最好的自己。这个“最好”的标准,既不是外界的标准,也不是书本上讲的,更不是那些能轻易说出口、量化的东西——比如赚多少钱,拥有什么样的外在条件,而是要你自己感觉。你内心感到充实、自信、健康、积极向上。如果我们能时刻生活在这种状态里,那就足够了。但一旦这种状态离开了你,你就要立刻停下来反思:是什么干扰了我?

所以,从年轻时要养成内观的习惯。你就去做一朵花,尽情地绽放自己。当你累了,就去休息;当你需要滋养,就关注自己的饮食健康;当你需要关心家人,就去给予关爱;当你需要调整状态,就专注于让自己回到最好的那个频道。

当你活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时,在别人眼里,你自然就是最好的。你也必然给他人带来贡献。如同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你只管开好你的花,长好你的树。你所散发出的能量和气息,一定会对周围产生积极、美好的影响。

 

本文作者:张琢 文章首发于社会创新家公众号

浏览更多观点
信息公开| 下载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京ICP备16038099号-2

订阅我们的电子邮件与新闻把握最新行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