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成观点
首页>友成观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美好乡见”项目第一个试点村贵州省雷山县龙塘村“龙塘山房”精品民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公益组织作为融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资源的社会团体,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作为一家致力于赋能乡村振兴、推动社会进步的公益组织,以各类乡村公益项目的开展为工作抓手,对公益组织怎样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自2007年成立以来,友成基金会始终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紧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自身职能也从助力脱贫攻坚逐步转变到赋能乡村振兴上来。 “美好乡见”“香橙妈妈”“青椒计划”“‘放飞梦想’波音航空科普教育”等项目的开展,从振兴乡村产业、赋能乡村女性、培养乡村教师、圆梦乡村儿童等方面,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振兴、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公益力量。

找准自身定位投身乡村振兴战略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纵观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贫困的“斗争史”,尽管各国对贫困的划分标准不同,但当今世界仍有数以亿计的人生活在贫困甚至极端贫困之中。友成基金会作为一种灵活的社会公益组织,服务对象范围广泛,却偏偏选择了乡村发展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

友成基金会副秘书长苗青介绍:“2007年,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前身)经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完成全国性慈善组织注册,业务主管单位为农业农村部,基金会成立之初便提出了‘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举’的发展思路。可以说,友成基金会自诞生以来就镌刻着‘立足乡村、服务乡村、发展乡村’的天然基因。十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2022年10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更名为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将工作重心逐步调整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上来。

“从名称的变化上我们不难看出,友成基金会的工作始终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紧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虽然我国已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渡期内,友成基金会的业务开展地区仍然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针对原本经济社会情况较为落后的地区,脱贫后仍要提供持续的帮扶,直至其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二是针对脱贫后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的地区,要开展更多乡村振兴项目,使他们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苗青说道。

自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话题。以友成基金会为代表的公益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有哪些不同于企业等其他社会主体的优势与特色?

苗青认为,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是执行国家政策方针的主体单位,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侧重解决重大共性需求问题。而公益组织则扮演着“拾遗补缺”的角色,通过汇集资金、人力、教育等各方资源,给政府拾遗补缺、查缺补漏,帮助政府更好地完善乡村振兴工作。

同时,公益组织还扮演着“试错者”的角色。为观察乡村振兴有关政策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规避新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基金会这样的公益组织由于体制灵活、创新意识更强,在辅助政府开展新政策试点工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当新政策在试点区域经过反复实践验证后,政府就可以稳步实施了。“‘拾遗补缺’与‘试点试错’的角色,正是公益组织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时与其他参与主体的区别所在,也是公益组织独具的优势与特色。”苗青介绍道。

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的主体之一。除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投入,中国石化、三一重工、华为、腾讯等一批富有责任感的企业,也纷纷参与到一系列有关乡村振兴的公益项目中。在友成基金会的捐赠名单中,他们的名字赫然在列。为什么企业愿意汇聚到友成基金会这个公益平台上,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

苗青认为,企业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十分注重项目调研、推进、评估等相关工作的执行效率与创新性、公平性。而友成基金会以推动人类更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社会创新、乡村建设、产业帮扶、教育帮扶等乡村振兴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公益项目。“这些企业正是看到了友成基金会在乡村振兴实际工作中的创新性、公平性和高效率,所以才会选择通过友成基金会这个平台参与乡村振兴。”苗青说道。

苗寨大学生为家乡拍宣传片

开展特色项目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美好乡见”项目是友成基金会于2018年发起的整村综合发展项目,该项目以乡村旅游为主产业,以扶持和发展集体经济、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为核心,通过系统化扶持、整村推进方式帮助乡村地区实现全面振兴。位于贵州省雷山县的龙塘村是“美好乡见”项目落地的第一个试点村,为实现整村联动开发,友成基金会在该项目中先后投入了2400万元。2021年,“美好乡见”初次亮相,龙塘村便取得了接待游客1万余人、村集体综合收入360万余元的傲人成绩。目前,龙塘村建起的“龙塘山房”精品民宿,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民宿。

“受益于文旅产业的带动,农民合作社、非遗工坊、榨油坊、餐馆等项目相继筹建,这些项目的落成拓宽了村民们的就业渠道,增加了生计来源。大批到访的游客成为传统农产品的消费者,养稻田鱼、养蜂、养羊、种莲藕……一项项与乡村紧密相关的农业产业在龙塘村蓬勃发展。一些常年漂泊在外的打工人看到了友成基金会给龙塘村带来的改变,选择回到龙塘村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创业,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为‘美好乡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苗青介绍道。

该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国家乡村振兴局、贵州省、自治州等各级政府与村民、游客之间,得到了高度认可与广泛好评。以精品民宿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也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样板。苗青说:“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马海村,已经成为‘美好乡见’项目的第二个落地村。”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如何将人才吸引到乡村、如何将吸引到乡村的人才留住,成为乡村能不能实现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19年,友成基金会发起并成立了“领头雁计划”专项基金。该基金以“领头雁计划”为载体,通过数字科技手段和“互联网+”的模式,为返乡创业青年、农村基层干部、合作社及村企负责人提供培训,解决其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其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动力与能力,从而推动落实国家关于促进返乡青年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局。

“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参与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的徐耀兴就是该项目的典型代表。”苗青介绍道,“他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和‘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种植模式,创新水果种植管理和销售模式,不仅有效带动了本地和周边地区农户的增收致富,还以创业带动就业,每年提供短期务工岗位60多个,长期就业岗位30多个。合作社吸纳的务工人员中,有20人是精准扶贫户,务工收入最少的每年也能达到1万元以上,仅务工费就能为全体就业农户累计增加100万的年收入。”徐耀兴的例子只是友成基金会“领头雁计划”的一个缩影。

截至2022年底,“领头雁计划”项目已开展五期,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计培训学员124650人,课程累计观看次数达552.8万次,培训内容涉及农村电商、种植养殖体系、乡村旅游等多个模块,间接受益农户达1000余万户。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领头雁计划”新增线下孵化基地24家,并于2021年12月成功上线学员公益电商平台“领头雁优选”,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带动了涉农人才的回归,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保障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合法权益”“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为了让每一位乡村女性实现经济自立、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乡村振兴的社会创新力量,早在2019年,友成基金会便针对乡村女性这一群体发起了“香橙妈妈”品牌项目。

“香橙妈妈”杨树桢在她的苗绣合作社里用针线带领村里的姐妹们走上致富路

“在友成基金会的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偏远地区的乡村妇女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只能留守在家。为了带动留守女性增收致富,我们引入了假发编织这种轻体力劳动的生产项目。”苗青介绍道,“很多民族地区的女性心灵手巧,闲暇时间会做一些精美的刺绣,结合她们的实际情况,‘香橙妈妈’主要侧重于培养乡村女性网络直播带货的能力,把这些精美的民族艺术品通过云端传递到世界各地。”

除了为乡村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开展诸如直播带货这种创业小项目的培训,“香橙妈妈”品牌项目还为乡村留守女性提供了关于家庭教育、与老人和谐相处、稳定家庭关系等培训课程,在确保乡村女性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提升了乡村女性自身的综合素质。2021年3月,“香橙妈妈项目组”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中,从面向广大村民的‘美好乡见’产业帮扶项目,到重点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技术能手的‘领头雁计划’,再到面向乡村女性的‘香橙妈妈’项目,友成基金会从乡村振兴的不同角度推出了诸多针对乡村特定群体的产业项目。这些产业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乡村产业的发展壮大。”苗青说。

抓住教育关键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三农”事业蒸蒸日上。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振兴乡村文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文化教育事业一直是偏远落后地区的短板,如何补齐这块短板,友成基金会给出了颇具创新的答案。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是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而教育的关键则在于教师。”在苗青看来,要想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教育振兴,首先要有一支愿意长期驻守在偏远地区的教师队伍。为此,友成基金会专门成立了致力于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友成常青乡村教育发展事业部”。该部门积极探索教育政策的乡村实施路径,实践和优化有效赋能乡村教师的方案,设计和践行助力乡村学生多元成长的教育公平解决方案,相继推出了“青椒计划”“‘放飞梦想’波音航空科普教育”“编程·创未来”等品牌项目。

“青椒计划”自2017年9月 成立以来,已经服务了25个省份的 约12万名乡村青年教师,间接受益的学生达百万余人

其中,“青椒计划”就是服务于全国乡村幼小初教师全科培训的代表性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17年9月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指导下发起,整合了地方教委、北京师范大学、华为公司、友成基金会的优势资源,为乡村地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提供了系统性网络培训及“陪伴式”成长服务。在解决乡村教师“教不好”问题的同时,赋能每一位乡村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探索出一套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模式。“自2017年9月成立以来,我们已经服务了25个省份的约12万名乡村青年教师,间接受益的学生达百万余人。”苗青认为,培养一位好教师就会带出一批好学生,万余名乡村教师就会影响并改变上百万乡村孩子的命运。

“‘青椒计划’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大规模、低成本、高效能的解决方案,更是探索开创了‘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教师成长的新路径。”苗青说道。2021年9月,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中,“青椒计划”的百优学员、云南省广南县乡村特岗教师王斌站上了国际舞台,分享了他参与“青椒计划”的心路历程。“青椒计划”在国际峰会上的亮相,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乡村教师的活力与潜力,也吸引了更多爱心企业投身到乡村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事业中来。

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截至2022年底,友成基金会共汇聚了500多家企业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来,累计推出了近百个与乡村发展建设有关的品牌项目,组织了上百场次乡村建设活动。在这场跨度长达16年的乡村公益道路上,友成基金会累计募集到6.9亿余元爱心款,其中90%都被投入到支持乡村建设发展的各类项目中。如今,友成基金会的公益帮扶行动遍及全国31个省份和地区,惠及近千万人。

“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中国社会组织等级评估4A级”“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巾帼文明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贵州省、全国妇联等政府组织授予的荣誉称号纷至沓来。一串串鲜活的数字和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凝结着“友成人”十数年如一日付出的汗水与心血,更凝聚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各方公益力量。

“在未来助力乡村振兴的公益道路上,友成基金会除了继续完善取得良好成效的现有项目,还将帮助参与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村民拓展其他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加强乡村科教文卫、全球减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探索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社会创新。”苗青说道。

浏览更多观点
信息公开| 下载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京ICP备16038099号-2

订阅我们的电子邮件与新闻把握最新行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