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成观点
首页>友成观点

友成十八载创新路|将城市的志愿力量引到乡村去,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友导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志愿服务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潮流,中国的志愿者群体也在这一潮流中不断壮大,成为服务公益事业的有生力量。

 

自2007年成立以来,友成基金会秉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初心,开创性地提出“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并举”理念,推出“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通过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以志愿服务精准对接贫困地区需求。该计划不仅为脱贫攻坚注入创新动能,更成为公益领域探索可持续路径的标杆实践。

 

当下,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但脱贫地区仍面临人才断层、资源缺口、市场衔接不畅等深层挑战。在此背景下,“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的价值愈发凸显——它既是一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创新实验,亦是对公益本质的深度诠释。通过志愿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共振、城市资源与乡土智慧的融合,该计划突破传统“输血式”帮扶的局限,构建起可持续的“造血”机制,为乡村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友成的实践不仅镌刻着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印记,更以“社会力量协同治理”的范式,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提供鲜活样本。

 

“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的初心与使命

 

心:响应时代召唤,探索扶贫新路径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绝对困现象基本消除”这一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战略目标。当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有两亿多人口脱离了贫困状态,与此同时,中国的反贫困斗争也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一方面,以往那种单纯依靠财政扶贫的方式往往不能消除致贫和返贫的主要因素,例如社会资本的匮乏、个人能力的不足和市场信息的缺失等等;而另一方面,在发展不足的另一端是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在广大的城市地区积聚了一批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家和大批具有强烈公益愿望和专业能力的社会团体与个人。

 

在这一背景下,2007年刚成立的友成基金会就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扶贫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贫困地区多样化、深层次的需求。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和物质援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引入新的力量和资源,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如果通过某种机制、或建立一个平台,将城市的志愿力量引入到扶贫领域,既能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快速建立社会网络和引入人才、架构桥梁,又能为具有爱心的人士实现自己的公益理想提供一个广阔天地。

 

基于这样的认识,友成基金会率先提出了“扶贫志愿者”的概念,旨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有能力、有意愿的人才,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投身贫困地区,通过社会资本的投入,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2007年年底,友成基金会决定发起实施“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致力于用专业的知识技能、专业的职业素养帮助贫困地区发现、分析和解决最直接、最现实和最紧迫的问题。这是继资金扶贫、技术扶贫之后,提高人力资源扶贫力度的务实举措。

 

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多详细的科学研究设计和半年的试点建设,“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取得初步成功,并于2008年10月14日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批复立项正式启动。友成基金会也成为中国首家用社会创新的方式将城市中的人力资源引入到乡村去,助力扶贫工作的基金会。

 

使命:构建多元参与的扶贫格局

“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的使命,是构建一个多元参与、协同合作的扶贫格局。友成基金会希望通过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从教育帮扶、农村电商、产业扶贫、人才培训支持、医疗扶贫等多个方面入手,用专业化的方式开展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助力扶贫事业。

 

这一使命的提出,不仅为志愿者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也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友成基金会希望能够打破传统扶贫的局限,实现城乡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的有效融合,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的运作模式

 

基于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友成基金会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运作模式,以确保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能够高效、精准地对接贫困地区的需求,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顺利转化。这些运作模式不仅涵盖了志愿者的选拔、培训、管理和激励,还通过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和建立志愿者驿站,为项目的落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构建扶贫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平台

 

为了确保志愿者能够高效、有序地参与扶贫工作,友成基金会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扶贫志愿者组织管理平台。这一平台涵盖了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派遣、管理和激励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选拔环节,友成基金会通过严格的筛选程序,挑选出具有强烈志愿精神和专业服务技能的志愿者,涵盖退休人员、企事业在职人员、社会工作者、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等群体。这些志愿者需具备社会企业家的精神和潜质,怀揣心系天下的宏愿,愿意无私奉献,深入贫困地区,挖掘当地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项目。

 

具体而言,扶贫志愿者应具备以下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包括宣传和沟通)、管理能力、成本效益意识、品牌塑造能力以及学习和适应能力。

 

从角色定位上看,友成扶贫志愿者对政府而言是拾遗补缺者,对企业、专家、公益组织是资源整合者、合作者,对民众而言是理念倡导者、能力建设者、社会服务者、排忧解难者。

 

在培训环节,友成基金会为志愿者提供了系统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掌握扶贫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派遣环节,友成基金会根据贫困地区的需求和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将志愿者派遣到合适的岗位上。

 

在管理环节,友成基金会通过建立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志愿者驿站,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

 

在激励环节,友成基金会通过表彰、奖励等方式,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搭建社会扶贫的信息网络平台

 

在扶贫工作中,信息的不对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友成基金会搭建了一个社会扶贫的信息网络平台。

 

通过深入开发扶贫需求,友成基金会广泛建立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包括人力、物力和资金在内的社会资源协调与匹配的信息网络服务枢纽。这一平台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支持,也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提供了便利。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及时了解贫困地区的需求,将合适的社会资源引入贫困地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建立“友成志愿者驿站”作为重要载体

 

“友成志愿者驿站”是“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该计划的一大创新,目的是为扶贫志愿服务建立可落地、可持续发展的网络渠道,为“有公益理想的人”建立实现公益理想的渠道;打造扶贫公益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公益项目的落地难问题。

 

友成志愿者驿站授牌

 

志愿者驿站是建立在贫困地区的服务站,由专职志愿者和流动志愿者自我管理和运行。驿站不仅是志愿者的生活中心、知识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也是全国扶贫信息的基层数据来源,是向贫困地区、贫困人群进行理念倡导的窗口。

 

通过建立志愿者驿站,能够更好地支持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贫困地区的情况,为扶贫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上述精心设计的运作模式,友成基金会不仅为贫困地区引入了丰富的城市资源和专业人才,还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和支持,确保了扶贫工作的高效和可持续性。这些模式的实施,为“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取得显著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成效显著

 

“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开展以来,友成基金会在全国18个省份搭建了130个各级志愿者驿站,每年组织各类志愿者3000余人,为贫困地区提供超过15万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服务当地人群130万余人次,推动执行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卫生及医疗扶贫、金融扶贫、社区发展等领域项目,基本涉及了2013年国家扶贫“十大行动计划”里的八大计划。“友成志愿者行动计划”于2011年被写入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2011——2020)》。据统计,仅在2007-2016年间,友成基金会共投入资金5370余万元,通过志愿者驿站为贫困地区和灾区募集物资近2.73亿元。

 

2008年12月5日,“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经过一年多的研发和试点,

取得初步成功,在第23个国际志愿人员日正式面向社会全面启动

 

(一)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入人才知识、支持贫困社区发展、开展紧急救灾排忧解难等多种方式,“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为贫困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抗震救灾从紧急救助阶段逐渐转入灾后重建,面对灾区资源混乱的局面,在绵竹等地建立的“友成志愿者驿站”,一方面继续为“绵竹市社会资源协调平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在灾后重建社区综合治理方面进行示范性实践。

 

又如,在广西、湖北、四川等地,志愿者与当地群众共同开展文艺活动,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实践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条件,也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

 

(二)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渠道。

 

通过构建扶贫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平台和搭建社会扶贫的信息网络平台,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这些社会力量包括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他们通过捐赠资金、物资、技术等方式,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国开行、联想等知名企业对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友成基金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三)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扶贫志愿者

 

“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凝聚了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服务技能的扶贫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他们通过参与扶贫工作,不仅为贫困地区做出了贡献,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开展志愿者培训、组织志愿者交流活动等方式,友成基金会为志愿者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这些志愿者在参与扶贫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志愿者网络。他们不仅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现在的乡村振兴中继续作出积极贡献。

 

(四)探索创新扶贫模式

 

在扶贫工作中,友成基金会不断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教育扶贫方面,友成基金会推出了常青义教项目,组织城市退休教师志愿者支援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开发了双师教育和慕课学习平台,通过互联网将优质教学资源分享给偏远地区的师生。在电商扶贫方面,友成基金会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培训,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通过网络电商脱贫致富。

 

通过“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的实施,友成基金会在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培养和凝聚扶贫志愿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果不仅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也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的创新实践与社会意义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友成基金会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探索和创新,以应对扶贫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和新需求。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下是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在创新实践和社会意义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创新实践

 

1、人才知识引入:针对贫困地区长期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大胆探索“人力资源扶贫”模式,通过引入人才知识,为贫困地区进行能力建设。志愿者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还通过培训和指导,帮助当地培养了一批本土人才,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与政府扶贫项目紧密配合:该计划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与政府扶贫项目紧密配合,为政府拾遗补缺。在广西大新县的“兴边富民大会战”项目中,友成扶贫志愿者深入村屯,调查了解一手材料,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帮助政府推进项目的顺利开展。这种与政府合作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扶贫工作的效率,也增强了政府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

 

3、支持贫困社区发展:友成扶贫志愿者秉承“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并举”“可持续开发和综合治理贫困”的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贫困社区发展。通过开展文艺活动、组织技能培训等方式,志愿者们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物质条件,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贫困社区的整体发展能力。

 

4、企业定制特色扶贫:为企业家创造社会价值提供专业化服务是友成基金会的重要使命。例如,在中国银行捐建“冠军小操场”的项目中,友成志愿者参与前期调研,寻找合适的校址,了解当地村民的意愿,并监督项目实施,促进了企业高效履行社会责任。这种企业定制的扶贫模式,不仅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5、紧急救灾排忧解难:虽然友成的志愿者不是专业救灾志愿者,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他们毫无惧色、全情投入,把抗击灾害作为实践与锻炼的最佳机会。例如在汶川大地震和广西水灾中,友成扶贫志愿者积极参与救灾工作,探索出一系列紧急动员的机制及服务模式与服务经验。这种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的能力,展现了志愿者的责任担当。

 

2008年5月友成志愿者在绵竹紧锣密鼓地建设

“友成之家”儿童活动中心

 

6、NGO、志愿者平台合作:友成扶贫志愿者积极与NGO和其他机构的志愿者在知识共享、项目共享和资源共享等层面进行广泛的联络,不仅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加快了本地化进程,更为其他NGO和志愿者牵线搭桥,促进了互相的支持、帮助和合作。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也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社会意义

 

1、推动城乡融合与社会和谐:“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通过组织城市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志愿者们不仅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也增进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这种交流与互动,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2、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将单纯的财务性投入和一次性救助转变为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增强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3、促进志愿者行动的规范化与专业化:该计划将参与扶贫和公益行动的个体行为纳入系统化的管理机制,为扶贫工作中人力资源的大规模动员和组织化提供了有益尝试。通过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组织管理平台和培训体系,友成基金会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服务技能的志愿者,推动了志愿者行动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发展。

 

4、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提供新途径: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为企业和企业家更好地参与扶贫、创造社会价值提供了新的有效的途径。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基金会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具体的项目和平台,也为企业与贫困地区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5、探索社会问题的深层次解决方案: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以志愿者驿站为核心,不断延伸公益价值链,探索社会问题的深层次解决方案。通过开展教育扶贫、电商扶贫、农村金融小额信贷等多种创新项目,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为贫困地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作为中国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计划不仅在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培养和凝聚扶贫志愿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的志愿者行动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这一模式仍将焕发活力——通过数字化赋能、青年志愿者培育、跨界合作深化,持续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友成的实践证明:当志愿精神与创新思维相遇,扶贫不仅是消除贫困,更是播种希望、缔造未来。

浏览更多观点
信息公开| 下载中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隐私保护 京ICP备16038099号-2

订阅我们的电子邮件与新闻把握最新行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