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24
——友成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工作报告(节 选)
2012年7月22日
第一部分 探索、创新、引领——基金会成立五周年工作回顾
换届之际,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前五年工作的梳理总结为下一步第二个五年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将主要从以下层次和维度进行总结:
一、成为公认的国内一流的非公募基金会,基本建立起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品牌
友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五年的积累已经迅速成长壮大为国内一流并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构品牌与社会声誉形成
2007年成立之后,基金会在2008年就被评为全国扶贫系统抗震救灾先进单位;2009年在《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的“中国慈善基金榜”上入选“中国十佳非公募慈善公益基金会”;2010年初在民政部组织的基金会等级评定中获得4A等级,是当时非公募基金会中仅有的两个四A级之一;2010年荣获国务院扶贫办颁发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表彰;2011年,在民政部全国一千多家公益组织透明度排行榜上名列榜首,高于平均分数两倍多,在以透明度为主题的福布斯(中国)慈善基金会榜单上排名第二。
此外,在国内的社会组织中,友成的影响力也已经率先扩展到了国际上。例如《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2012年春季刊题为“社会企业在中国崛起”的文章中专门提及了国内两家具有高度社会影响的社会企业支持机构,其中第一家就是友成,认为友成一直致力于与公共和市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合作。目前,美国的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圣母大学和新加坡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尤努斯中心都在与我们洽商在学术和项目层面的合作,有意将友成在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方面的工作作为中国典型案例向国际上进行推介。
2.行业引领和政策倡导持续发酵
五年前友成在国内首倡的“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概念已被业内广泛认可和实践;友成自主研发的“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被写进《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绵竹社会资源协调平台得到中央综治委和民政部的认可并开始推广;友成发起的与中央编译局共同翻译出版的《社会企业系列丛书》和《社会创新蓝皮书》促成了“中国社会创新奖”的诞生;“友成新公益学社”组织的社会创新理论系列研讨会推动了业内和媒体对社会创新的关注,直接启发和影响了《21世纪经济报道》社会创新版面的诞生;友成与英国使馆文化处合作举办的社会企业家培训课程和社会企业家奖项推动了社会领域一个崭新概念的普及,培育了一批以社会目标为导向的社会企业家; 友成与北京大学合作的社会企业家学分课已经被全国几十个大学广为复制;我们对廖晓义巫溪“乐和家园”建设的资助和宣传已经帮助这一模式更加迅速地取得了社会关注并获得了相关社会领域的奖项。
所有这些标志着友成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以社会创新为核心标识的公益品牌和形象,在行业引领和政策倡导方面,特别是在被业界视为生命的公信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可以说友成已经具备了国内一流公益组织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我想,这份成绩单是对基金会发起人、所有捐赠者以及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们的重要回报之一。
3.资金规模与公益支出迅速增长
截止2012年7月,基金会累计获得捐赠收入2.81亿元,比2007年初友成基金会的注册资金2000万元增加十四倍之多。基金会五年累计公益总支出达1.10亿元,占五年全部收入的35.28%,其中2008至2011年公益支出占上一年度净资产的平均比例为20.80%,远远高于国家规定8%的水平。截止2012年6月底,基金会拥有净资产18577万元。
4.公益创新成为标志性特征
五年的公益支出1.1亿元比起许多国家级公募基金会来说不算多,然而基金会用这些有限的资金自主研发试点创新项目和项目平台11个,资助各类社会组织及其公益项目65个,受益人群遍布全国16个省市。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许多友成率先资助的创新型组织和创新性项目对被资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类似天使投资或风险投资一样的决定性作用。捐助人的资金得到了高效率的使用,这些资金的社会绩效不但体现在对社会公众生存和生活状态的具体改善上,更加体现在对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和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上。
5.团队规模与组成结构良好
经过五年的发展,友成已经拥有一支业界优秀、具有很好思考力和执行力的学习型、互助型、互动型的公益团队。从规模与数量看,是目前国内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非公募基金会之一;从体系与结构看,构成了专业化分工的业务人才体系、支持人才体系与合作伙伴体系;从质量与水平看,具有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特点,这一点在公益界目前还较为少见。值得说明的是,团队内生的战略制定、项目设计和业务执行能力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构成了对于基金会后续发展十分重要的软性资产。
二、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初步打造出了根植于机构内部的创新能力
友成之所以能够在1300多家非公募基金会中迅速脱颖而出,最主要的是形成并坚守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社会创新理念,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断追随当下的社会潮流热点,这也是任何一个有时代抱负和远大理想的组织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公益理念
友成倡导和支持扶贫与发展领域的社会创新,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扶贫理念代替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追求经济开发与增长的导向;用寻找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模式创新代替就事论事、急功近利的公益政绩导向。选择这样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友成的发展相比其他机构必须付出更多的耐心、成本和精力,但这正是友成独特的价值体现。
2. 打造扶贫与发展领域里的社会创新支持平台
友成将自己定位为社会创新的平台支持型和倡导型基金会。这个定位既区别于草根NGO的服务性组织,也区别于实操型的公募基金会。所谓倡导就是改变利益相关者态度、影响利益关系和资源分配结构。友成希望利用非公募基金会的优势,通过支持一个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公益领袖,打造出一个个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充分交流、全面合作的研发、试验、孵化和倡导平台,共同为一个个特定社会领域的社会议题寻找一个个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形成社会影响力并获取更大范围的参与支持和推广复制,最终达致持续推动社会公正和谐发展的目的。
三、形成了独特的循环递进的运作模式
经过五年的摸索,友成已经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和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为第二个五年业务拓展和项目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方法和手段保障,构成了对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友成的四个运作特点指的是作为研发阶段的创新性实验、作为培育阶段的参与式资助、作为孵化阶段的服务性整合以及作为倡导阶段的开放性互动。
在上述过程的不断循环中,友成可以并已经通过知识储备和知识管理不断累积增强了对社会议题解决方案的顶层设计能力,以及制定可衡量的创新标准和社会绩效评价指标的能力。
四、突出社会绩效与社会影响力
1. 资助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五年来基金会参与式资助的65个民间机构及公益项目中,有草根组织25家,包括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地球村、绿十字等知名品牌及其创新项目;资助平台性公益组织和活动16个,如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基金会中心网、“Ted X北京活动”等;率先资助的四川512民间救助中心、绵竹社会资源协调平台、湖北建始综合农协等,以及奖励资助支持包括深圳市残友集团、多背一公斤、科学松鼠会在内的社会企业及创新型社会组织26个,其中大部分组织和项目在获得友成一次性支持后持续得到其他基金会的资助和更多的社会资源,发展成为知名品牌和各类奖项获得者。可以说友成的支持与资助在许多社会组织成立初期或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了类似商业领域中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的社会创新孵化平台作用。
2. 自主研发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尽管每个项目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但部分项目已经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其他产品也展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或者发展潜力。例如:国务院扶贫办已经同意将友成22个驿站的建设和友成“志在天下网”建设纳入其2013工作预算中,从而可以取得国家财政资金的资助;我们正在与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洽谈合作,共同建立以社会资源协调平台为基础的“中友社会创新平台”;“常青义教”项目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和国务院参事室、教育部的高度评价,目前正在谋求国家部委的正式合作,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希望引入本项目,有的还孵化了专门从事常青义教的社会组织;此外,安全社区和文化社区项目,以及其他诸如小鹰计划和创业咖啡项目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资金、资源的支持注入;友成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也逐渐形成了规模,包括四川绵竹、重庆黔江、河北滦平、内蒙古呼和浩特、湖南娄底等地方政府都与我们有了具体的合作项目。
五、问题与挑战
作为一个初创期的机构,五年中友成也不可避免地有过发展中的困境和波折。为了取得更大的发展和应对今后的挑战,机构需要至少从业务统筹、项目管理、资金募集、团队建设、风险防范、品牌传播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
第二部分 从优秀走向卓越——基金会第二个五年 发展展望
在国家进入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时期,友成基金会第二个五年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但同时也更加任重而道远,如何“From Good To Excellent ”,即“从优秀走向卓越”是基金会从理事会到普通员工需要共同面对的任务和应对的课题。今天在这里先提出一些发展设想供大家讨论和评议。
一、关于发展形势的认识
在第一个五年期间,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还没有完全提升到国家核心战略层面,公益领域处于发展初期,行业实力弱小,尚不能称之为单独界别,而组织在初创时期需要通过探索自身的定位、积累和形成稳定而专业化的执行团队、扩大规模和影响力。所以,五年来友成专注于公益领域内的创新,除了以深度参与的方式进行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资助以外,花了大量精力直接开展公益项目的“创新性实验”,也就是被称为友成四大法宝的第一阶段。而面对第二个五年的发展,情况已经完全不同:
首先,国家要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中国当前和下一步改革进程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安排。换言之,社会创新不再局限于公益领域,而是关乎政府、企业乃至社会大众切身利益的全社会行为。友成作为一个以推动社会创新为己任的社会组织,也必须扩展战略视野,尝试在探索公益创新、支持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推动政府政策创新层面上都有所作为,逐步提升全面促进社会创新的能力。
其次,中国的公益慈善行业经过多年的自我培育和粗放式发展,在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趋势下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类机构和组织都也开始反思自身、积极应变,行业在质疑声中创新和变革的意识更强。友成要巩固和提升行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必须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更多地通过“参与式资助”培育试点,更多地通过“服务性整”合孵化战略性平台,更多地发现和推广社会创新案例,更加鲜明地走倡导型基金会的路线。
总之,友成已经具备了从侧重实验实操的运作型基金会转向支持型、倡导型基金会的条件。
二、关于发展目标的设想
1. 总体目标:高起点、大视野,向价值导向的系统集成平台发展,成为“扶贫与发展领域的社会创新支持平台”
友成基金会给自己的目标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社会公益组织,而是希望以自己的愿景、使命和理念为导向,成为推动社会公正和谐发展重要的社会力量。
“社会创新”始终是友成的旗帜。我们认为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特别是非公募基金会的天然使命和优势就是支持和推动社会创新。友成应该用所有的努力来做那些开创性、引领性的事情,在扶贫和发展的社会领域发现、选择和实验一些还没有进入主流社会框架的模式,供政府、市场和社会从各自的角度去评判和筛选。
在运作方式上继续坚持“四大法宝”:通过创新性试验进行社会创新项目的战略性研发,通过参与式资助进行社会创新试点的战略性培育,通过服务性整合进行社会创新平台机构的战略性孵化,以及通过开放性互动进行社会创新模式的战略性倡导。
2. 更多地强调战略性孵化将是未来五年中的一个重点
从友成作为创新型公益组织的性质和角度出发,需要不断孵化越来越多的认同友成“新公益”理念并致力于合法和有效推动社会创新的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可以是从内部孵化,如从常青义教到常青工程、也可以是外部孵化,例如将上述项目的成熟模式通过筛选委托给外部社会组织去做。只有友成“新公益”大家庭日益壮大,友成才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强的力度上影响到更多的政府和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形成共同推动社会创新的合力。
如果借助经济领域内市场化的商业企业分类概念来说,战略性孵化平台类似股份制投资公司——以资金、技术、人力、产权等有形和无形资产作为投入,通过收购、兼并、入股等多种方式不断孵化出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或培育未来上市的高科技公司,集团母公司可以享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及收益,风险投资者和其他股权投资者可透过溢价退出方式获利。只不过在社会领域,作为社会创新工场,友成对创新型项目投入的不只是资金,也包括理念传播、模式研发、能力建设、项目转移、资源注入等,持续陪伴直到具备独立可持续发展能力后逐步减少投入或最终退出,友成从中所追求的是社会绩效和社会影响力。由此可以肯定,较之于传统的项目运作型基金会和社会组织,捐助给友成社会创新工场的善款投入可以在社会产出上得到杠杆式的放大。